标签:
青春语文讲座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热烈欢迎曹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讲座《跟着课文学写作》!
滨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后来,因为黄河母亲河的冲刷,我们这里只有北边一小段临近渤海了。我们这里街道的名字,东西方向的就叫作“黄河**路”,南北方向的叫作“渤海**路”。
一、工作室写作教学研究概况
梳理工作室姐妹们“写作教学”的研究方向。
重庆陈建红:仿写教学研究
江苏陆艳: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安徽张娟:素材作文教学研究
陕西张绪凤:微写作教学研究
广东熊幸:微写作教学研究
广东郑燕璇:作文教学研究
河北陈群: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湖北张敏:写作教学研究
北京于修影:读写联通教学研究
山东曹静:跟课文学写作教学研究
基于学情,我选择跟课文学写作这个方向。因为学生的阅读面普遍不够宽广,积累不够丰厚。
二、为什么开展 “跟课文学写作”研究
先说“不敢写”。
写作文也是如此,“敢写”是第一要务。如同走路,迈开了第一步,天地就变大了,锻炼的机会多,相应的能力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是“没的写”。
“跟课文学写作”,就是近水楼台,在课堂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对课文的阅读,“唤醒”并转化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
三是“不会写”。
借助课文,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写作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初学者尽快构建起语言文字表达的最初那几级台阶。
观察能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写好,往往就在于“敢写”,也因为“敢想”。
其实任何一个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心理活动等,都足够去写许多篇“作文”了。
“跟课文学写作”,就是近水楼台,在课堂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对课文的阅读,“唤醒”并转化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
读到“紫红的桑葚”、“覆盆子”,我们的学生可能就联想起家乡的冬枣、鸭梨、芝麻酥糖;
这三样是滨州名吃!欢迎大家来滨州做客啊!
读到“光滑的石井栏”,可能想起童年溜光的滑梯扶手;
读到《台阶》中父亲的坐姿,就能想起父亲晚上回来疲惫地倚靠在沙发上的样子。
跟课文学写作,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把已有经验激活,让它从潜意识跳到意识中,才能“下笔如有神”啊!
学写作文,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只需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展开“查缺补漏”。
文质兼美、规范典雅的课文,可以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写作范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可做选材例,可做描写例,可做线索例。
单元内一组课文也彼此呼应。如七下第二单元课文,可以从《黄河颂》中感受直接抒情,从《最后一课》都德的笔触中学习在叙事中抒情,《土地的誓言》则给你呈现了抒发乡情的两个“模板”,兼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借助课文,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写作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初学者尽快构建起语言文字表达的最初那几级台阶。
三、如何开展“跟课文学写作”教学研究
如何选点?这个研究方向,可大可小,小到词语积累,大到篇章结构、风格意识,都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 词语的学习。
2. 句子的学习。
3. 句段的学习。
4. 篇章结构的学习。
5. 形成风格意识。
“跟课文学写作”操作起来,比较省力。可模仿的片段来自课本,因此可以借力阅读教学的效果,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整体审视,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并结合单元写作要求,选点展开教学。
再来谈谈“跟课文学写作”的教学实施过程。
“跟课文学写作”操作起来,比较省力。可模仿的片段来自课本,因此可以借力阅读教学的效果,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整体审视,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并结合单元写作要求,选点展开教学。而且微写作训练是不够的。学生写作还需要教师提供支架。基于学情,才会有收获。否则,教学效果就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