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3QBQBNzy7cUNgSBFXed&690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河南沁水人,一说是河内人。按当时的河南沁水即今之山西省南部,河内即今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以北的沁阳一带,二地皆处太行山南麓,相距不远。属同一大地区。
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能作诗,博雅好古。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荆浩退藏不仕,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常耕而食之。他摒弃一切功名富贵之杂欲,致力于山水画的创造和研究。他说:“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笔法记》)他经常登山,观看古松、怪石、祥烟……在他进入创作之前,尝携笔写生数万本,同时注意研究古代画法和画理。
http://s15/mw690/003QBQBNzy7cUNkoqdM1e&690
荆浩一边创作山水画,一面也进行理论著述、他所著的《笔法记》,被人进之秘阁。荆浩在山水画史上虽然处于极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他的生平,我们却知之甚少。
从《五代名画补遗》书中,我们尚可知道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向荆浩乞画,并寄诗给荆浩云:“云幅故牢建,知君态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后来,荆浩果然画了山水图赠给大愚,而且还答了一首诗曰:“态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荆浩的画流传至今的,还有《匡庐图》、《秋山瑞霭图》、《崆峒访道图》等,其实也都不一定是他的真迹。
http://s1/mw690/003QBQBNzy7cUNnoJBS70&690
荆浩自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可知荆浩的山水画是有笔又有墨的。荆浩的笔墨不是吴道子、项容笔、墨的组合,他的所谓笔乃是有勾有妓,他的所谓墨乃是有阴阳向背的效果,是山水画技法完全成熟的标志。
又从荆浩批评李思训的画“虽巧而华,大亏墨彩”,以及赞扬王维“笔墨宛丽,气韵高清”,赞扬张澡画“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可以看出荆浩的山水画主要用水墨画成。
http://s8/mw690/003QBQBNzy7cUNqOFa707&690
现存的《匡庐图》,在宋代就被定为荆浩真迹,至今图上仍有宋人(原称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此作即非荆浩手笔,亦必近于荆浩的山水画,作为研究荆浩的山水画面貌,尚有参考价值。图中画的虽是江南庐山,然其生活基础仍是从北方的山水而出,其中石质坚硬,气势雄伟。整幅画上面留夭,下面留地。右下角临水浅坡,画几株松树,枝叶甚茂。左半画水,水中有一人撑船。向上绢幅的中间,危峰重叠,壁立千仞。正如米带说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而且山顶多置松树或“密林”。山腰和山脚各有院落一,山中飞泉数道,右面山中伸出一条小道,道上有一人赶着毛驴在行路。画的左下角至右面是静静的水面,远处和天色相连接,所以画的左下角、右面及上面空疏,其余密。原画是用水墨画在绢上,石法圆中带方,皴染兼备,层次分明,树枝瘦劲。整个山势峻拔挺峭,石质感很强。
http://s5/mw690/003QBQBNzy7cUNt8yC834&690
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画的山体现了北方山的特色。
荆浩的山水画是前无古人的,他开创了北方的山水画派,他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荆浩本“业儒,通经史”,他早年未必不想入世—通过仕途而成材。适遇唐末大乱,他不得已而隐居太行山—过着出世生活,放情林壑,潜心诗画,于是道家思想占了上风。然而儒家思想亦不会完全消失。这在他的《笔法记》中留有明显痕迹。他登神钲山看大树“蟠虬之势,欲附云汉”,叹息曰:“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又云:“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他认为一个画家潜心于画,要寡欲,“嗜欲者,生之贼也”。他认为山水画的作用是“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这里,荆浩否认了用图画去做“明戒劝,著升沉”的政治工具,比宗炳、王微还要坦率。其实古代的山水画真的有“劝戒”作用者并不多,多是庄学之士用以自娱的方式。但它的社会功用仍然是存在的,这里所说的“去欲”、“纵乐”也可以说就是其社会功用之一。
http://s9/mw690/003QBQBNzy7cUNvNQQoc8&690
荆浩在《笔法记》中强调作画要“图真”。“图真论”乃是《笔法记》的中心之论,是继顾恺之、宗炳、王微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论”之后的进一步说法。“图真”的本质就是“传神”、就是“得其气韵”,而不同于一般的形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但荆浩并不排斥“华”。他说:“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华就是美,无华则不成为艺术,但华由实而得以成立方可称为艺术的华。“不可执华为实”。实就是物之神、物之气、物之韵,也就是“真”。所以荆浩提出的“真”乃是传神和气韵的更深切说法(唐人论诗论文最喜用“真”,李白诗论中对美的要求就是“真”)。荆浩所说的气“遗于象”乃是无气之象(形),乃是“得其形遗其气”的“似”,也就是“死也”。所以,不可以为“似”就是“真”。
http://s6/mw690/003QBQBNzy7cUNyld2d15&690
山水画要达到“图真”的目的,须明“六要”。荆浩所谓“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根据庄子思想,“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但自然界有时受到华伪的影响,“真”亦会被隐藏起来,被非本质的东西所埋没。所以,庄子虽然主张“法贵天真”,但对存有华伪的外表,他又强调用雕凿,所谓“既雕既凿,复归于朴”。荆浩的“侧拨大要,凝想物形”就是这个意思。
绘画的真与不真,是品评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荆浩根据“真”的程度提出“神、妙、奇、巧”四个品第。这一点确实要比谢赫分等第、分名次要科学一些。
http://s12/mw690/003QBQBNzy7cUNAJDo72b&690
荆浩尤提出了“忘笔墨而有真景”的不凡之论,这是一个伟大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切肤之谈。一个画家如果不能克服笔墨技巧的局限性,写景时还时时想着笔墨,是很难写出真景的。大艺术家直以自己的精神作画,笔墨只是流露感情的工具,作画时是忘却笔墨的。《广川画跋》亦云:“夫为画而相忘画者,是其形之适哉。”但这种忘却笔墨是平时长期修炼,将技巧融于精神之中的结果,所以荆浩云:“愿子勤之。”
http://s8/mw690/003QBQBNzy7cUNCOXEH77&690
荆浩是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高成就的大家。
他的《笔法记》继承了宗炳、王微为山水画传神的理论,提出了“图真”论。并第一次为山水画提出了“六要”的法则;提出了“神、妙、奇、巧”四个品第;以及有形病和无形病的注意要点。无疑地对当时和后世的绘画起到了指导作用。五代宋初,所形成的北方画派,都是直接受荆浩的影响,这些思想不能不贯彻到他们的绘画实践中去。
http://s10/mw690/003QBQBNzy7cUNF6Zhn69&690
兴起于盛、中唐的水墨山水画,到了唐末有了更大起色。荆浩一再强调笔墨,而置赋彩于“媚”、“华”,巩固了水墨山水画的地位。中国古代绘画,山水居首,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浩之说起到鼓舞作用。
笔和墨本来只是绘画的工具,荆浩始赋给笔墨的新义,它作为中国画的技法和绘画效果,影响中国绘画千余年。
http://s12/mw690/003QBQBNzy7cUNJjhqPdb&690
荆浩不可忽视的画史地位还有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绘画史上“三家山水”,被史家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三家,犹诸子之于正经矣.”乃指关同、李成、范宽。关同是荆浩入室弟子。范宽、李成皆学出荆浩,北宋大诗人梅尧臣诗云:“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是说范宽一生学荆浩而未足,李成学荆浩仅得平远工。三家既为“百代标程”,而又皆出于荆浩.其后百代的水墨山水画家应当说皆受到荆浩的影响了。
http://s5/mw690/003QBQBNzy7cUNLOohmd4&690
荆浩又是继李思训之后,专攻山水画的一位伟大画家,他把后起的山水画推入中国画的首位。荆浩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接晋宋隋唐,下开五代后千余年中国绘画的新局面。宋之后,元代的黄公望、倪云林,明代的文征明、唐寅等大画家都一致尊崇荆浩是山水画的大宗师。
荆浩实系山水画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画家。
http://s11/mw690/003QBQBNzy7cUNNXe6Cea&690
http://s12/mw690/003QBQBNzy7cUNPjXL5cb&690
http://s16/mw690/003QBQBNzy7cUNQ7hlJ6f&690
http://s6/mw690/003QBQBNzy7cUNQOOIR35&690
http://s11/mw690/003QBQBNzy7cUNSIk5Q9a&690
http://s7/mw690/003QBQBNzy7cUNTrXLwe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