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方有嘉草
南方有嘉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25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西南州的宗教文化

(2014-11-29 22:52:35)
标签:

佛学

分类: 散文

黔西南州的宗教文化

 

寺庙,是佛教建筑,起源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诞生地印度。在中国,寺庙不仅是佛教建筑,同样也是道教和儒教建筑,三教建筑大致相同,但仍有迥异之处。寺庙既是宗教信仰者办佛事、做道场、讲经伦、修行性、炼真身的场所,又是反映古近代各个时期历史文化动态、政治风云变幻、经济社会状况的敏感鉴证之地。世界上的五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不同的时期传入黔西南州八县市后,形成了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

主要代表有:

兴义市的水晶观[黄草坝镇老城街·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白帝祠。始建于明末。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光绪十八年(1892)维修。坐东南向西北。原有灵宫殿、大士殿、三霄殿、雷神殿、玉皇阁等建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现存玉皇阁,面阔三间,通面阔10.4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8米,穿斗式庑殿青瓦顶。存摩崖2方。(参见《兴义市志》)

兴义市的文庙(黄草坝镇老城街中段北侧·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嘉庆年间始建大成殿。道光六年(1826)增建启圣宫、棂星门、礼门及大成门。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建兴义市第一中学,庙宇改建为教室宿舍。残存五龙石雕及棂星门牌坊。(参见《兴义市志》)

兴仁县的寿佛寺(原城关镇市荷路·清代·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光绪年间重加修葺。有东西两院,占地1314平方米。东院早毁。现存西院。坐北向南。由戏楼、两厢楼、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6.5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4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撑拱饰浮雕图案。

兴仁县的三家寨道堂(鲁楚营回族乡三家寨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省文物保护单位),光绪十八年(1892),杨云鹤主持修建。作为统领安顺、平坝、安龙、贞丰、普安、兴仁等十二方清真寺的三家寨“道堂”建筑群,包括望月楼、前厅、正殿、石屋、水房(教徒净身处)、花园等部分。望月楼供阿訇登楼观月,以决定把斋、开斋、诵经、礼拜的时间,下设甬道,上为9 平方米木楼,四面开窗,楼后为前厅,门楣书“道堂”2字。入内为天井,两侧有廊,前为正殿,通面阔16.3米,通进深10.7米,木结构,上下设廊。楼上“窑窝”是诵经、礼拜场所,内壁书《古兰经》文。门额悬道堂创办人马光烈手书阿拉伯文黑漆金匾。经堂后为“姑祖花园”。姑祖系马光烈胞姝,陕甘人,其夫被清军杀害后,迁此于道堂后建石屋以居。门额书“养性轩”3字,园内栽奇花异草,密篁修竹。(参见《兴仁县志》)

兴仁县的天主堂(原城关镇民主路中段北侧·清光绪十四年(1880)·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光绪十四年(1880),1987年维修。坐北朝南,由前厅、左院墙、左厢及经堂组成四合院,占地约700平方米。中西合璧建筑。经堂二层,面阔五间,哥特式门窗。

安龙县的莲花寺(新安镇马场坝街中段北侧·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道光二年(1822)。坐北向南。原有山门、两厢及正堂等。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9.81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5.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隔扇门窗。(参见《兴义府志》《安龙县志》)

安龙县的万寿山老君庙(新安镇杨柳街北端·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年间增修,民国年间维修。坐西向东。原有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存正殿及西厢,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

安龙县的天主教堂(新安镇公园路南段西侧·清光绪十一年(1885)·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传教士郭德琪因教案赔偿获得土地,建一教堂。1940年重建成安龙总堂办公大楼,三层砖瓦结构。经历多年修建,增建教堂及附属房屋数十间,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 。

安龙县的清真寺(新安镇马场坝街东端吉龙桥·1929年·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9年,1988年维修。坐北向南。由前、后两厅,天井组成,环以石墙。占地面积约405平方米。现存后厅及门楼,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后厅为经堂,面阔三间。通面阔14.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9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隔扇门窗。

贞丰县的龙场蹯龙寺(龙场镇龙场村西·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洪武年间,后多次修葺增建。坐北向南。原有前、后两座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现存后院正殿及两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阔14.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穿斗式歇山青瓦顶。额枋雕双龙戏珠,龙颈细长无角。(参见《贞丰县志》)

贞丰县者相的观音庙(者相镇东街·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坐北向南。原有山门、前殿、左配殿及正殿等。右侧开山门。占地面积584平方米。现存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1米,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青瓦顶。

贞丰县的文昌宫(珉谷镇渔塘街东段·清代·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坐北向南。有池塘、前殿、左右配殿及正殿等,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穿斗式重檐歇山青瓦顶。周围带廊。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米,穿斗式歇山青瓦顶。(参见《贞丰县志》)

贞丰县的定头观音庙(龙场镇王家屯村定头城寨·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610与“定边城遗址”合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坐北向南。由山门、两配殿及正殿组成。占地面积2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1.9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4米。前带廊,露明造。穿斗式歇山青瓦顶。(参见《贞丰县志》)

贞丰县龙场观音阁(龙场镇下水桥村南·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宣统二年(1910)。坐东向西。由山门、两配殿及阁楼组成。占地面积774.4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阁楼底层面阔三间,通面阔10.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4米。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四角攒尖青瓦顶,通高14.4米。1999815日倒塌。

普安县的观音阁 (地瓜镇莲花村·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年间建阁楼于山顶。清道光年间增修。坐南向北。原有福寿寺、城隍庙、文昌宫、莲花亭、观音阁等,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现存莲花亭、观音阁。观音阁,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6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隔扇门窗。莲花亭始建于明代,1989年重修,改为钢混结构。六角攒尖顶,青瓦屋面。平面方形,边长10米,高5.6米。

普安县的松岿寺(罐子窑镇红光村·明代·州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中期。清顺治年间增修,1922年重加修葺。坐北向南。原有过殿、两厢、正殿等,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后殿、两厢及牌楼大门,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后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8米,抬梁式歇山青瓦顶。格扇门窗。寺前有石狮1对、石碑2通。(参见《普安县志》)

普安县的九峰寺(三板桥镇九峰村北·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年间建“玄天观”于九龙山顶,后改建,称“九峰寺”。清顺治、光绪年间增修。坐东向西。原有佛塔、前殿、中殿、两厢、后殿、阁楼等。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5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隔扇门窗,明间八角藻井。存匾额1块,泉井1口,和尚墓塔1座。(参见《普安县志》)

普安县的碧云寺(江西坡镇白石村鱼塘寨·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六年(1880)重加修葺。坐西向东。原有上殿、两厢、下殿等,占地面积723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五间、通间阔24.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8米。抬梁式歇山青瓦顶。隔扇门窗,明间置藻井,木雕精湛。存清代建庙碑2通。1997年搬迁至盘水镇南街南山湖东侧。(参见《普安县志》)

普安县的城隍庙 (盘水镇西街·清代),建于嘉庆五年(1800)。坐南向北。原有大殿、两厢等共十五间。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6米,进深三间,通进9深米,抬梁式硬山青瓦顶。隔扇门窗。(参见《普安县志》)

普安县的青山观音寺(青山镇下街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道光年间增修。坐东向西。原有山门、阁楼、中殿、两厢、后殿等,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后殿,建筑面积136平方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隔扇门窗。现改建为粮管所仓库。(参见《普安县志》)。

普安县的青山清真寺(青山镇上街村·清代·州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宣统元年(1909)。1988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有大门、经堂、保管室、沐浴室、厨房、照壁、月拱门、住室等,周筑围墙。占地面积1475平方米,建筑面积611.97平方米。经堂面阔五间,通面阔20.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抬梁式硬山青瓦顶。

普安县的小屯清真寺 (青山镇小屯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宣统三年(1911)。坐西向东。有大门、两厢,经堂等,占地972.5平方米,建筑面积303.6平方米。经堂面阔三间,通面阔12.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

晴隆县的长安庙(凉水营乡凉水营村灵官箐寨东南·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灵官庙。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坐北向南。由前、后殿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现存基址、台阶及柱础。(参见《安南县志》《晴隆县志》)

册亨县册阳教堂(者楼镇册阳村街上·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据《贵州省天主堂教史资料》载,天主教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二十九年(1849)传入黔西南各县。由于传教士享有“治外法权”,欺压良善,霸占田土,包揽词讼,私设公堂,奸污妇女,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因此引起当地民众的恶感和反抗,爆发所谓的“教案”。光绪十八年(1892)覃尚林领导武装起义,矛头直指教堂和官府。造成烧光110余户,伤亡300多人的“者七惨案”。册阳教堂建于光绪八年(1882)。六幢十八间,木构建筑,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现保存较好。

册亨县的杜神父法文墓(杜神父墓,者楼镇册阳村西1公里·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杜神父,法国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到册亨传教,因调戏妇女被村民打死,葬于册阳村郭家堡。墓土封石围,呈圆丘形,高1.1米,底径4.1米。青石质墓碑,方首,高1.28米,宽0.78米,厚0.12米,阴刻中、法两种文字。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黔西南地区的寺庙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其原因有三:一是黔西南历史悠久,具有汉民族血脉根基。据史籍记载,黔西南地区殷代属鬼方,春秋属牂牁国,战国时为夜郎国。秦始皇27年(前220)属象郡,领县17,其谈稿县(今普安、晴隆、贞丰一部分)、宛温县(今兴义、兴仁)、谈指县(今册亨、望谟、安龙一部分)俱属象郡。明洪武元年(1368)置安隆洞。安龙、册亨、望谟和兴义一部分属泗城府,隶广西行省。九年(1376)又置中左所,隶普安卫(今兴义),改隶贵州。三十三年(1605),普安卫、安南所(今晴隆)、安隆所(今安龙)、新城所(今兴仁)隶安顺府。清顺治九年(1652)正月,南明永历朝廷移居安隆所,升所为府,称南笼府。清嘉庆二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民国3年(1914)废府设贵西道。9年(1920)裁道,各县直隶黔省。24年(1935)黔西南地区为贵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虽黔地有布依、苗、彝、回等夷人建立的夜郎国及其它诸国毗邻对峙,但内地汉民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给后来佛教传入和寺庙建立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二是黔西南乃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启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事务。兴修了茶马古道,贵州段的茶马古道主要由北线“贡茶古道”和东线“市马古道”组成。分别经过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涉及40余个县。在黔西南州的崇山峻岭中,横卧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路,把山与山紧紧连在一起,那就是茶马古道。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贵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黔西南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内地移民来此定居生存和营造寺庙、传扬佛法的佳境福地。在古代的这片土地上,北盘江系“黄金水道”,孕育了晴隆、普安、贞丰、兴义、安龙等县镇。内地汉民在战事平息之时,纷纷涌进黔西南各个城镇。移民中不乏各类人才,尤其能工巧匠颇多。他们都以经商为业,特别信奉宗教。为了求佛祭祀需要,众人捐资修建寺庙,由此这一地区的寺庙建筑才应运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里有明月
后一篇:红灯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