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依族的稻耕文化

(2014-09-11 08:50: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布依族的稻耕文化

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耕作水稻,因此,布依族被称为水稻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稻耕文化。

一、布依族的稻耕农事制度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及农耕文化就已相当发达。布依族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耕作制度和耕作习俗。旧时,他们主要种植白日草、大白谷、小白谷、毛粘、红谷、白酒谷、红酒谷等品种,布依族农民一般将稻种分为粘稻和糯稻。粘稻为主要粮食,广泛栽培;糯稻仅作副食,栽培面积较小。粘稻和糯稻均为高杆品种,杆高 1 以上,不耐肥,不抗倒伏。一般在春分播种,秧田亩播种量为 100 公斤左右,多为老百姓俗称的“牛毛秧”,两犁两耙栽秧,珠行距 40 公分左右,亩植 5000 窝,施肥一底一追,或栽 ,“白水秧” 处暑前后收获。全生育期 150天左右。由于耕作制度粗放,过去生产水平很低,一般每亩单产仅 235 公斤左右。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布依族地区逐步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先后开展了大田选种、泥水选种和温汤浸种等不同于传统水稻栽培方法的新技术。后来,以培育壮秧为主推广新式秧田,2 米开厢,开沟排渠,减少播种量。同时,开始推广稀珠密植,要求窝距 20 公分。并开始提倡增施肥料,消灭白水秧。五十年代末,在水秧旱苗的基层上推广湿润育秧,日排夜灌,保持田面湿润,提高了成秧率。1966 年后,随着水稻矮杆化,推广合理密植,窝距 20 公分,窝植 57 亩,亩有效穗 1820 万穗。1976 年后,推广了“一手清”施肥法(在整地前一次施入)“v 字形”施肥法(底肥 50%,追肥,50%)“重底、早追、后补”施肥法” (底肥 60%,分蘖前追肥 20%,穗肥看苗追肥 10%)。以重底、早追、后补施肥法效果最好。八十年代后,推广薄膜育秧和温室两段育秧,有效地防止了烂秧,秧田播种量降至每亩 2040 公斤,普遍能育成片子秧三叉秧,消灭了牛毛秧。

二、布依族的稻耕崇拜

1、生活中的稻耕崇拜。因长期种植水稻的缘故, 历史上布依族被称之为“仲家”。据史料记载, 春秋战国时, 布依族地区就已有水稻种植, 且是布依族的主要食物来源。水稻的种植、收成的好坏, 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很早时候, 由于水稻种植技术落后, 人们对于水稻产量无法把握, 于是产生了对水稻的崇拜:1)布依族在种植水稻时,每块田插秧完后,都要在田边插一大把秧苗,作为秧母保护秧苗,水稻抽穗时、要过“吃新节”,用新稻穗祭祀祖先神灵。种子要选颗粒饱满的,单独装起来,挂在神龛边和神龛前面的楼板下,如祖宗一样祭祀。每年家家都要种一部分糯谷,以便过节时做五色花米饭、枕头粽、三角粽、油团粑、糕粑、褡链粑、棉桃粑、粑粑果等特色食品,祭祀祖先或神灵。2)在三月三” “四月八 开秧节,七月半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里,都要用糯米酒、糯米饭等做祭品,祭山神、土地神、水神、田神、秧神,祈求神保护水稻不受灾害。所有祭祀都把耕种水稻作为它的内容和目的,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稻耕文化。(3)在布依族地区, 产妇坐月子, 要搓“汤粑”,“汤粑”由糯米做成, 据说糯米的魂多。(4)小孩常哭闹, 要找“保爷”,认为自家米魂与孩子的魂不符合。找“保爷”后吃他家的米饭,保佑孩子健康成长。(5)每到新年, 都要让孩子出去串门, 吃百家米饭, 以别家米魂充实自己。(6)小孩子生病认为是落了魂,就要进行“招魂”,用一碗米或一升米找“巫婆”驱魔。(7)人到晚年,体力不好,认为自己所剩魂魄不多,于是叫亲朋好友每人带上几斤糯米来“祝寿”。

 2、经文的稻耕崇拜。布依族《祭祀经》记载:牛是人们从事耕种不可缺少的劳力,很早就用于水稻耕作,和人们结下了亲密的关系,人们处处加以爱护。由于牛与水稻种植有关,老人去世时,才用牛代替死者祭祀天地。牛角是一种吉祥物,左角可以保稻田和鱼塘,右角可保儿孙发财富贵。为死者开路的经文在寄语子孙后代时说:七月别人家起停童(外公外婆的牌位),你也要起停童,要把外公外婆的牌位安放在停童里边;八月谷子黄,你的谷子也要黄;九月收完庄稼,你也要收完庄稼,别人家给公婆尝新米饭,你也要给公婆尝新米饭,别人家煮新米饭供祖宗,你也要煮新米饭供祖宗。意思是希望后代不能忘记种植水稻,要懂得稻耕技术,要让它继续流传下去,世世代代把水稻种好。《迁徙史迹》也记载:“父去看上坝,上坝没有秧田,父去看下坝,也没有田坝,秧田要去找、田坝要去开。”反映了布依族的生产特点,表明布依族很早就会种植水稻,懂得了水稻栽培技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先找到秧田、田坝,从事水稻种植。

 3、传说中的稻耕崇拜。在《茫耶寻谷种》的传说中,说谷种在洞神那里,距布依族居住地方很远、茫耶历经若千艰难险阻,战胜旅途中的种种困难,终于找到稻种让狗带回来,它为布依族人民的未来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开辟了布依族水稻耕种的道路。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往往要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又找到一种比稻谷更好吃,更高级的“糯谷”来栽种。在《皓玉的由来》传说中(皓玉—布依语指“银糯饭”),讲到糯谷种在很远很高的龙头山上,能医治百病,皓玉这位布依族英雄,战胜了虎狼、妖精、蟒蛇,找来野生的种子进行栽种,人们从他那里得到种子,学会种植技术,促进了布依族地区水稻生产进一步向前发展。布依族人民吃上糯米饭,觉得比原来的大米好吃,味道鲜美,即把这种“香味”称“弯”(弯—布依语指“香”),从此往后,即用这种味觉来表示“种子”的称谓,对各类植物“种子”均称“弯”。这是对植物的产生、用途的一种自然朴素的认识,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特征。当原始宗教产生后,宗教观念对种子发生了影响。布依族人认为,“灵魂”就像“种子”一样,可以再生,不死不灭,用“种子”表示“灵魂”(布依语“弯”含有“灵魂”的意思),种子和其他自然物一样,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像崇拜灵魂那样崇拜种子。在《谷种》传说中,说谷种原来是在天上,是鸟把它带下来的:在布依族古歌中,说谷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狗去取得来的;在《皓玉的由来》中,说是一位神仙托梦给皓玉,皓玉在梦中知道糯谷种所在的地方,才不辞千辛万苦去取来给人们种植的。在《尕占龙和普米天》中说:“普米天种庄稼,靠天求神;每年二三月间下种时,总要备办雄鸡猪头、香纸酒礼,敬供山神,求山神保佑,不要放野狗泥猪糟蹋庄稼;到四五月问长苗时,又备办雄鸡猪头、香纸酒礼,敬拜龙王,求龙王开恩,降雨滋润庄稼;到了六七月间稻禾含苞抽穗时,再备办雄鸡猪头、香纸酒礼,敬奉土地菩萨,求土地菩萨开眼,不要放蝗虫出来吃庄稼”。这些传说说明,布依族在种植水稻之初,遇到了许多困难,尤其在谷种上,付出了许多代价。为了发展水稻种植。人们千方百计要找到种子,在从事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人们战胜过自然灾害,也战胜过各种神妖鬼怪。

 4、古歌中的稻耕崇拜。布依族的《造万物歌》中唱道:“翁杰造成天,翁杰造成地,地下只有一种泥,地下泥巴只有一种色,翁杰才来造泥巴,造成五色泥……造成黑泥好造田。”,“翁杰造有田模样,造有地模样。后人学造田,后人学造地。”选用黑泥造田,给人们造出田地的模样。说明布依族不但善于种植水稻,而且很早就懂得了泥土与水稻生长的关系,并且注意向后代传播技术,向人们交流种植水稻经验。造万物、造田地,不是人们的随意幻想,没有水稻种植,没有技术经验,不会产生关于水稻种植的神话古歌传说;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没有大量的水稻种植,就不会出现祖先造田地、风雨、河流、太阳等,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不会选用黑泥造田,不会懂得模样的作用。能够达到这样的种植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

《造万物歌》还叙述了布依族原始的水稻种植技术。“那时没有犁,那时没有耙。放猪去拱泥,放猪去翻泥。拱泥来造田,翻泥来造地。猪拱泥不匀,猪翻泥不平。人去折树丫,人去做木棒。用树枝去抠,用木棒去撬。”为了摸索水稻种植技术,人们作了种种努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由不会种植到学会种植技术,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由于生产力落后,技术低下,才产生了与水稻种植有关的传说故事。

三、布依族稻耕文化的价值

布依族稻耕文化的传承,对山神的崇拜,保护了水土流失,使田地不受到冲毁;对树神的崇拜,保护了山林树木,维持了生态平衡,使人们不乱开垦上地;对水神的崇拜,使人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使稻田有水的保障;对雷神的崇拜,则认为,乱倒饭要受到雷的惩罚,使人们注意节约粮食;对土地神的崇拜使人们更珍惜土地,充分利用土地种好粮食;对牛王的崇拜使人们更加爱护它,使它更好地从事劳动。

布依族经文和传说故事在传播稻耕技术上起了积极的作用。经文《死别依依寄箴言》中说:“三月是挖地的时候,四月是种田的时候,枫香蚕叫的时候要种地,金贵鸟啼的时候要种田,种田要下功夫,边边角角都要下细,谷子才会一路黄熟,种地要下功夫,边边角角都要种好,棉花才会长得好,开得白。”,摩师借为死者开路的机会,向人们讲述种植水稻的技术、要求布依族老人死后,全寨及附近的亲朋好友都来参加,运用经文来宣传耕种技术,能使众多的人都听到、掌握。庄严的场合,宗教的气氛更能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布依族的节日一般都是祭祀节。节日的传说故事流传比较广,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也就达到人人皆知。如民间故事《牛王节》说以前人们种水稻很简单,在山坡上放火烧过草后,用木棒挖个洞,把种子丢在地里面就不管了。后来用牛耕田犁地,庄稼越来越好。《六月六》说布依族祖先盘古发明了水稻种植技术,人们才过上好生活,应代代相传下去。故事《阿三挖井种庄稼》告诉人们要使田地种上水稻,要作好防止干旱的准备,因此要把地下的水引出来灌溉稻田。古歌《造万物歌》告诉人们,要多造田、多造地,要按照祖先造的样子开田开地,才能造出好田好地。还要求人们,秧田撒种后,要经常去看、经常去观察,认真管理,叙事歌《六月六》唱道:六月六田中要插龙猫竹,年年要献双马,要杀害虫,要薅秧。古歌《造千种万物》告诉大家:“取来稻谷种,簸净用筛筛,撒在水田里,谷种发芽把秧栽。秧禾栽满坝,六月就抽台,抽穗结五谷,穗穗迎风摆,五谷收进家。天晴撮来晒,晒干舂成米,蒸出米饭香满寨。”介绍了从撒秧到收割到做饭的过程。在《造酒歌》中要求:“水田犁三道,用耙耙三趟,田土犁得深,泥块翻波浪,田块搅得浑”通过神话传说、古歌的流传,稻耕技术也随着传播、流传下来。古歌、传说流传的范围越广,稻耕技术就越扩大,稻拼文化就越发展。虽然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无法详细记录稻耕文化,但通过神话故事的口传,通过古歌的反夏咏唱,达到了交流技术经验,传播耕作方法,发展稻耕文化的目的。人们非常喜爱这些神话故事,乐于讲述,不仅在于它深动感人,便于记忆,而且在于它是本民族的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状况,表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顽强奋斗精神,包含着布依族从生产发展到形成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和发展的复杂道路。
  布依族稻谷文化的形成维护了布依族地区的社会和谐。

布依族较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从事水稻种植。在稻作文化产生之初,生产力极为低下,思维也很不发达,种植技术还很落后。但从事水稻种植,必须掌握水稻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了解水稻的生长特点及规律,懂得与水稻种植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特征,同时还必须维护整个氏族或部族的团结,加强对付自然的力量,改善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因此,人们对大自然,对水稻种植,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必须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共同遵循一定的言行法则和道德规范,这样才有利于从事水稻种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整个氏族或部族的稳定和团结,对文化布依族地区社会和谐有积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