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屯石牌坊:传承儒家文化
(2014-05-13 23:54: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 |
鲁屯石牌坊:传承儒家文化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唐代,中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到南宋以后,牌坊作为地方标志的作用消弱,其宗教、道德、褒扬等作用则得到极大发扬。
很多保存下来的牌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黔西南州,鲁屯的牌坊极富盛名。鲁屯石牌坊 [鲁屯镇鲁屯村铁匠街·清代·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3座:
“贞寿之门”坊东西向。石灰石质。四柱三间五楼,通高9.39米,面阔8.65米。坊柱分别行书阴刻由特授兴义府知府仇效忠、特调兴义县知县陈图南、署兴义县知县徐序经、拣选知县高发奎、兴义县训道杨振绪等题写之对联11副。
分别是:一世休凝萱献瑞
碑字横向楷书阴刻“贞寿之门”4字,每字0.58米见方。须弥座带抱鼓、狮子。雕刻手法为高浮雕及透雕。内容以人物、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为主。正脊为透雕花脊。
“志固冰质”坊南北向。石灰石质。四柱三间五楼,通高9.1米,面阔8.91米。坊柱分别行书阴刻由署山东湄州知州高发奎题写之对联7副。分别是:堂上翁姑无歉志∕破镜廿龄柏梅矢志;堂上翁姑无歉志∕破镜廿龄柏梅矢志;道旁茜颊有余香∕含饴四世彤管流芳;道尽死生奉白发萱闱直把孤孀全孝子∕事兼教养守青春兰厄能将慈母作严亲;厥志在抚狐白璧无瑕黄壤何须同日去∕此身能裕后青云有器紫泥终许自天来;白马山高蔚为竹箭松心节错根盘光日月∕青塘水净濯出冰肌玉骨怀芳履洁被恩荣;托孤在殉国之年险阻备尝不受俗人怜苦况∕教子曾择仁而处功名小就更邀旷典发幽光;风代始闰门吟柳絮咏柏舟才节誉腾三族∕激扬先妇德调雉羹和熊胆孝慈名达九重。
碑字横向楷书阴刻“志固冰质”4字,每字0.5米见方。两次间碑字分别横向楷书阴刻“金鸾芳美”、“彤管流芳”,每字0.44米见方。须弥座带抱鼓、狮子。雕刻手法以高浮雕为主。内容以人物、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为主。正脊为透雕花脊。
碑字横向楷书阴刻“升平人瑞”4字,每字0.5米见方。须弥座带抱鼓、狮子。雕刻手法以高浮雕为主。内容以人物、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为主。正脊为透雕花脊。
三座牌坊记载着小镇的悠悠往事,更以其美观的造型、精细的雕琢、巧妙的结构声名远扬。三座牌坊门柱上都有对联,对联书法堪称精品。融书法篆刻为一炉。书法笔力遒劲、潇洒处如行云流水,有一泻千里之势;凝重之处如力顶千斤,力穿石背,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感,充分体现了当时匠人的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实为一件精美的古建艺术珍品。
古代的牌坊不只是起着一个点缀装饰的作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也很深刻。中国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文化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 鲁屯三座牌坊的雕刻的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图案花纹,及对联,丰富内涵,可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并不是谁都可以立的。根据当时的规定,凡是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所以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
那么,偏于一隅的鲁屯,皇帝下圣旨,从国库拨款修造四座规格相当高的石牌坊,而且这些石牌坊都是为鲁屯李氏章字辈男女族人而修建的。因为鲁屯李氏始祖李文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人,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姐的儿子。洪武初太祖在南京定都时任兵部副郎,兼锦衣卫掌印官。洪武十四年,明太祖令李文明赐封世袭锦衣卫掌印官随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副将军沐英南征普安(今盘县)土司普旦。洪武二十二年乱平。裁土司政府建普安卫。李文明因功世袭右所千户,原驻普安杨屯。同年龙广鲁屯夷人骚乱,李文明令其次子李孝率兵1200人平乱后,遂定居于鲁屯。鲁屯李氏从洪武二十二年世袭右所千户至康熙二十六年裁卫改归普安州裁改斯职。右所千户在鲁屯掌权三百多年的这一时期鲁屯李氏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的苦心经营奠定了繁荣与发展的基础。鲁屯李氏被废除卫所制撤出右所千户及锦衣卫掌印官世袭两职后,按理应逐渐衰败,但李氏反而兴旺起来,因为李氏为继续发展,兴盛乃倡修书院,发展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
李氏从康熙一路走来到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人才辈出。据统计,有拨贡李廷瑶、李慕羔、李之青、李瑞枝、李南枝等,进士五人、岁贡九人、文举人武举人等多达数十人,在官场上为官的也相当多。兴义知府周霭联撰写的《李氏族谱序》中所言:“世德绵延,人文蔚出,登仕版者,戚戚焉。”也就是说在各级政府为官的人很多。雍正、乾隆、嘉庆任职的有铜仁训导李廷瑶,安顺训导李廷珂,广西万同州州同李慕羔,任福建正安同知、淡水同知,嘉义同知的李之青。任云南邱北县知县广西直隶州知州的李瑞枝,贵筑训导李南枝。最重要的历史人物还有诰封武德将军李国忠。福建丁州府知府旋升台湾道台李明心。强大的人才阵容在清末官场中建立了较广宽的人际关系。鲁屯李氏在兴义府可以起到正反两个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屯牌坊群宣扬忠孝节义,实质上是嘉庆苗变被镇压后儒家文化与土著文化较量,最终儒家文化获胜的一种象征,是当时统治者政治教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也是对鲁屯李氏家族忠实儒家文化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