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依八音的艺术价值与发展

(2013-12-27 10:25: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

布依八音的艺术价值与发展 

 

 

   一、布依八音的历史沿革

   布依族八音坐唱(简称布依八音)是主要流传在黔西南州布依族聚居地区的说唱艺术。曲艺,在黔西南传播已久,据史料记载,唐代称“俗讲”(又称“变文”)是以唱佛经故事的形式开始流入民族地区,发展至今,已有众多曲种。流入黔西南的民族曲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布依八音”,另一种是布依“削肖贯”(即“说唱故事”)。由于布依曲艺源于宗教,其曲目大多被后来兴起的布依戏吸收,衍变为布依戏的传统剧目,因此,布依曲艺和布依戏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称“八音坐弹”),系流传在布依族地区的民间曲艺。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用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说唱艺术形式。流入民族地区以后,演唱内容增添了民间传说故事、汉语故事说唱本、剧目等,形成叙事性较强的民族曲艺,受到群众喜爱而流传至今。

   唐宋时期,“八音”就在桂东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廓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时有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令能传其声。”

元明代以来,加入了民俗、喜庆内容的演唱,并吸收其他戏曲特点,丰富了演唱内容。清代《清稗类钞》中记载:“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有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至此,八音已发展成曲艺形式。

   八音何时流入黔西南地区,无文稽考。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初时期,“整个珠江流域以及百色、龙州等地均能见到它的足迹”。清·柏恩寿的《坦园日记》亦记述有观看“八音班”的演唱情况。

黔西南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属布依族第一土语区,与广西百色、田林、隆林、西林、凌云等县隔南盘江相望,在“拔粤归黔”之前,俱属同一行政辖区,故八音流入民族地区,亦包括南盘江流域范围。

至此,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在鼎盛时期,布依八音队伍达300余支,至此,布依八音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民族曲艺形态的群体性表演艺术形式,深受布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群众的喜爱。

2006年5月,布依八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布依八音的主要内容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由吹管类、拉弦类、弹拔类、打击类四类八种民族乐器演奏并配以布依男子或男女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

布依八音由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箫筒、刺鼓、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组成。其艺术形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纯器乐性的演奏;二是增加弹唱以〔正调〕为主的说唱。演唱内容分为:民间故事和说唱剧目两类;前者称之为“板凳戏”,后者称之为“八音坐唱”或“八音弹唱”。在演唱中,男生多采用高八度;而女生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所以在演唱时,不仅使音色产生强烈的对比,同时还增加了演唱的情趣。布依八音主要曲目为〔正调〕,其他曲目统称为〔闲调〕。

   主要乐器有:

   1、牛骨胡:属拉弦乐器。通长约66cm,骨长18cm左右。用牛骨做共鸣筒,鹿角做弦轴,是布依八音演奏中较为珍贵的乐器,其制作和构造与京胡相似,音色明亮,接近高胡,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牛角胡:属拉弦乐器。通长约65cm,角长20cm左右,角直径8cm,放音孔5cm×4cm,音面8cm×6cm。其制作构造与普通二胡相近,音色圆润,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

   2、葫芦琴:(又称瓢儿琴),属弹拨乐器。通长约53cm,板面25cm×23cm左右、弧径13cm,放音孔4.5cm×4.5cm×2,音品10品。其制作是将葫芦切成两半后,用其中一半蒙上木制的面板,上置三根金属琴弦制成。音色轻快、明亮,在演奏中起伴奏作用。葫芦胡:属拉弦乐器,通长约90cm,葫芦长28cm左右,音孔10cm,放音孔9cm。做法是将葫芦截去两端作胡琴的共鸣筒,形式与普通二胡相近,音色圆浑,略带沙沙声,在乐队中与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芦琴为“公琴”、牛骨胡为“母琴”)。

  3、月琴:属弹拨乐器,有圆型、月牙型两种形状,可分为大、中、小三种:(1)大月琴:通长约95cm、弧径56cm、半径37cm、厚12cm、金属弦3根,音品9品。(2)中月琴:通长约91cm、弧径49cm、半径37cm、厚9cm、塑料弦4根,音品9品。(3)小月琴:通长约66cm、弧径30cm、半径22cm、厚6cm、金属弦3根,音品9品。在演奏中起伴奏作用。

  4、箫筒(又称无膜笛):属吹管乐器。用一根长约30cm、外径2.5cm的竹子(水竹)制成,一侧开有六个音孔,可发出一组完整的七声音阶,竹子的一端开有一个“口”状的小孔,为箫筒的风口,音色甜美,穿透力强,极富山乡风味,常与竹笛同时担任主要旋律。竹笛:属吹管乐器,用一根长约38cm、外径1.5cm的竹子制成,有6个音孔、一个笛膜孔、一个吹孔,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

  5、刺鼓:属打击乐器。鼓面直径约33cm,厚20cm左右,鼓周分4排镶嵌竹钉,每排37棵。用木制鼓腔,牛皮蒙面,竹钉固定鼓周制成。音色浑厚、响亮,在演奏中起稳定节奏作用。

  6、钗:属打击乐器。外径约18.5cm,内径8cm左右,铜质。在演奏中配合其他乐器起增加色彩、协调音色、稳定节奏作用。

  7、包包锣:属打击乐器。外径约38cm,包径10cm左右,外凸约3cm,铜质,音色浑厚、响亮,在演奏中起稳定节奏作用。

   8、小马锣(或丁丁锣):属打击乐器。直径约16.6cm,重约400克左右,弦宽2.5cm,铜质,音色清脆,在演奏中起稳定节奏作用,在布依八音演奏中根据节奏需要通常高抛,增添演出特色。

  主要道具有:

  竹凳、竹筒、竹鼓

  主要服装有:

绣花鞋、草鞋、土布衣衫、甩裤(颜色主要以黑、蓝、白为主)、绣花围腰,土布头帕。

  主要作品有:

  布依族八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唱王玉莲传》、《唱崔文瑞传》、《唱冯边月传》、《敬酒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0余个传统曲目及100余个现代曲目。

 

  三、布依八音的特征

(一)布依族八音坐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曲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二)布依族八音乐队的演奏,由于乐器的组合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加上民间乐手在演奏时自己习惯性的把位、运指以及对乐曲的某些片段,或简化、或加花,其乐队的复合音响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既可作为纯器乐性的演奏,亦可加以唱调进行演奏。

(三)布依族八音坐唱所演唱的〔正调〕,男生多采用假嗓高八度,而女生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在演唱时,不仅产生强烈的音色对比,同时也增加了演唱的情趣。

(四)布依族八音坐唱有独特的乐器、曲调、服装、道具。通常采取的表演形式是:一人多角(色)不化妆,以第一人称的“跳入”来演唱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来解说故事,具有与其他曲艺形式完全不同的艺术特点。

(五)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布依族八音前身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乐为主,逐步完善后的布依八音以丝竹乐为主进行演奏,既有宫廷音乐的雄伟、庙堂音乐的威严、又有布依族古老音乐的神韵。

  四、布依八音的价值

(一)布依八音体现了布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布依本土文化,根植于布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布依族人民生息相关,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在少数民族的器乐曲种中,布依八音属于合奏形态艺术形式,深深根植于布依族群众生产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器乐曲种。

(三)布依族八音源远流长,风味古朴,不仅是布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而且为其他民族群众所喜爱,同时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是中国民族乐器曲艺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四)布依族八音是布依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从曲艺或纯乐器性演奏方向发展,也可从布依戏曲方向发展。在民族学、民俗学、美学、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五)保护布依八音,对于研究布依族的戏曲发展史和本土文化发展史 ,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等均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依八音的保护和发展

 (一)传承布依八音要与民族地区的教育结合。传承是包括布依八音在内的民族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保证。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没有传承的保护是消极、被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布依八音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最终达到自觉保护与传承目的。

其次,要把布依八音纳入州、县、乡三级文化馆(站)的辅导教学中,聘请传承人授课,向广大群众传授布依八音的演奏技艺。

 (二)积极引导布依族群众开展民俗活动,在活动中保护和传承布依八音。布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如三月三、六月六、过大年、了年等要,民族节日、民俗活动时,要举行布依八音的演唱活动。这样,既给布依八音一次展演机会,又在展演中保护和传承了布依八音。

 (三)建立陈列室和保护园。在布依族聚居的乡镇、县的文化馆(站),应建立八音陈列室好保护园,注重记录、收集、整理八音的乐谱、道具、服装、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反过来,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八音的演奏实践,将八音保存下来。

 (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八音。对任何少数民族的文化来说,没有创新力、没有适应能力是保护不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物不一样,它是一种活态的保护,已经消失的文化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对民族文化,保护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要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八音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创新,才能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因为,随着数字化时代与商品意识的增强,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内容。在这样的形势下,传承八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在其“基因”遗传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才能跻身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显现其独特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聚散寻常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