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服饰文化
(2013-12-17 15:31:41)
标签:
杂谈 |
布依族的服饰文化
一、布依族服饰文化的沿革
(一)布依族服饰文化沿革
布依族是黔西南州的世居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演进。据《旧唐书·西蛮》记载:布依男子“左衽、露发,徒跣。”《新唐书·南蛮传》载:“自夜郎,滇池以西……有丝麻……,有幅广七寸。”明代《大明—统志》说“短衣科头”,郭子章《黔记·仲家》说:“椎髻,屣,……衣尚青色。”清《贵州通志·蛮僚》说:“以帕束首,屣屦……衣尚青。”民国年间,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中年男子多半穿大襟或对襟短衣,老年男子穿大襟或长袍,青年男子劳作时多穿对襟衣,全是自纺、自织、自染的各色土布衣。建国后,男式服饰有长衫和对襟衣两种。长衫有蓝、黑、白三色,均为宽襟右侧开扣;对襟衣为胸前排扣。裤子均为直筒大吊裆,头巾多为蓝黑花格头帕、或青帕、或白帕,脚穿皮(胶)鞋或包边(毛边)布鞋。而女装的装束,《新唐书·南蛮》记述:“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贯其耳;贵者饰与珠珰。”明朝,万历年间郭子章《黔记》记载:“以青布一方裹头,著细折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缓仍以青袭之。”清初,布依妇女“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细折,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南笼府志·地理志》)。《贵州通志·南蛮》载:布衣“短衣长裙,首蒙青花布手巾。”自道光到宣统年间,贞丰妇女仍普遍穿衣脚圆而镶花边的各色短衣和各色百折长裙,包花格头帕,以银质首饰为装饰品。民国以后至建国初期,仍有少数布依族妇女穿短衣长裙,大部分妇女则已改裙为裤,衣裤肥大,衣长过膝,袖宽尺许,衣裤边缘镶有五颜六色的“栏杆”,鞋式为船形锈花鞋或毛边布鞋。
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布依族服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它包涵了种、纺、织、染、绣、缝以及凝结了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布,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服饰等系列纺织文化现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同时,布依族服饰质料款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形式的美,如色调的冷暖、色彩的淡雅、节奏的明快、韵律的流动、构图的疏密粗犷等等;同时也表达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观念、心理、情感、意志、审美等深含的内容,布依族人正是通过其服饰给人质朴自然之美。
(二)布依族服饰文化的演变
贞丰县和册亨县的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主要分布在贞丰县的百层、鲁贡和望谟县、册亨县南北盘江沿岸及沿河地区的布依族村寨。这一区域布依族男子服饰在历史上演变较快,式样比女装简单,制作费工少,朴素简便。其样式有长衫和对襟衣两种。长衫有蓝、黑、白三种,均为宽襟右侧开扣,白色长衫为孝服。男式的对襟衣均为胸前排扣,裤子为大吊裆,裤脚直筒,裤口宽八、九寸。老年人、成年人根据季节、环境不同或包蓝黑花格帕或包青帕或包白帕。老年人大多头缠头帕,上身穿青或灰长衫,下穿蓝或青吊裆直筒裤,脚穿布鞋或胶(皮)鞋。而成年人的打扮则是头裹蓝黑花帕,上穿蓝或灰对襟衣,下穿吊裆直筒裤或现代流行裤,脚穿毛边布鞋、胶鞋或皮鞋。
布依族服饰,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它包涵了种、纺、织、染、绣、缝以及凝结了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布,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服饰等系列纺织文化现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同时,布依族服饰质料款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形式的美,如色调的冷暖、色彩的淡雅、节奏的明快、韵律的流动、构图的疏密粗犷等等;同时也表达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观念、心理、情感、意志、审美等深含的内容,布依族人正是通过其服饰给人质朴自然之美。
从布依族服饰原料的染织技艺现状来看,部分地区还传承纺纱、织布、靛染、蜡染、挑花刺绣的传统,大多数地区的传统服饰技艺都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消失。特别是青年人审美性趣的多元化,加上种棉、轧花、搓棉、弹棉、纺线、织布、蜡染的布依人家越来越少,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传统工艺遭遇严重的挑战。加之现在外出打工和读书的中青年人,服装与时俱进,变化极大,在家劳作的中青年人,除走亲访友,赶集交易要礼节性地穿本民族服装外,平时皆着汉装,昔日辉煌的布依服饰文化,于今保护和传承受到严峻挑战。
二、布依族服饰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的文化载体,布依族服饰展现了从生命的原始自发性到表现出以集体倾向性为特征的民族自律性的运动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它以持久、稳定的文化根性充当链条,以社会集体成员所共有的情感作为纽带,凝聚了民族生存与发展中所沉淀的历史的、自然的、宗教的、经济的等诸多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
色彩文化和识别文化——布依族喜欢穿蓝、青、黑、白颜色的衣服。 布依族男子服饰在历史上演变较快,式样比女装简单,制作费工少,朴素简便。其样式有长衫和对襟衣两种。长衫有蓝、黑、白三种,均为宽襟右侧开扣,白色长衫为孝服。男式的对襟衣均为胸前排扣,裤子为大吊裆,裤脚直筒,裤口宽八、九寸。老年人、成年人根据季节、环境不同或包蓝黑花格帕或包青帕或包白帕。老年人大多头缠头帕,上身穿青或灰长衫,下穿蓝或青吊裆直筒裤,脚穿布鞋或胶(皮)鞋。而成年人的打扮则是头裹蓝黑花帕,上穿蓝或灰对襟衣,下穿吊裆直筒裤或现代流行裤,脚穿毛边布鞋、胶鞋或皮鞋。
工艺文化和审美文化——生产工艺对服饰美有极大影响,服饰是一种工艺,靛染、蜡染、挑花、刺绣也是一种工艺。布依族服饰的工艺文化在靛染、刺绣、纺织三个方面体现十分突出。靛染所用的靛是用“蓼蓝草”浸泡过滤制成。人们用靛青把布染成深蓝、中蓝、浅蓝,灰、深灰、青色和月白色等色泽。染布分大缸和小缸,大缸洗染,织前染色的有花蓝格子头帕、头巾、白底花蓝格子带等。织后染色是用早晨的阳光和露水等古老方法漂白后的布料,若染青布就在家庭小缸进行染制,若染其它颜色的须要到洗染专业户那里去染制。洗染前,首先把蓝靛放入大染缸,加适量的水、石灰、白酒、土碱等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后再放白布,要多次取放、冲洗,直到布已染成所需颜色。然后把牛皮熬成的胶上在布料上,用脚踩石滚把布滚平直至有光泽为止。用小缸染青布,就是把蓝靛放于小缸中,放适量的水,加适量的石灰、土碱、白酒或米酒等原料,使其起化学变化之后,才把白布用水煮而后下缸。下缸后,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冲洗一次,这叫“头风”。好的染缸只需要三风,不好的染缸,则要染四风,才可“上药”。“上药”是取野糖梨树皮和红籽刺皮加清水熬成紫红色的水汁,把已染上色的布放于紫红色汁中浸染,取出晒干,再次下染缸进行浸染,同样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后,经过最后一次冲洗,晒干后,即成理想的青布。染青布的工序有以上三道,缺一不可,尤其是“上药”就跟冲洗相片时定影和上光一样重要。布依族服饰的丰富多彩,反映了布依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也说明了布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的民族。
刺绣,布依语称为“谷绣”,是贞丰布依族又一传统纺织工艺。刺绣是布依族女孩必须学会的手艺,布依男青年往往以此作为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妇女显示其才能聪明灵巧、富于创造的具体体现。刺绣一般都是将图纸剪贴在绸缎上进行。种类有“贵高作”、“贵杂玛母”、“贵独粑”、“贵银钩”、“万字海”、“银钩闹老”等几十种。图案多为房舍楼阁、鱼虾龙蛇、河流船帆、飞禽走兽、花草林木、山水田园等,也有人物描画和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整个图面精细别致、古朴典雅。刺绣可用作服饰、帐檐门帘、桌布、被面、背带、头帕、荷包、挂包、鞋面、手帕等装饰。
布依族服饰的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图腾纹样的艺术美。布依族的图腾崇拜是为了保佑生产、保佑生存,目的是实用的,图腾纹样由于生产技术提高的作用,逐渐从原型中抽象化为几何图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人的视觉快感增加了情感因素,布依服饰与图腾崇拜紧密相关,谷粒纹与谷神崇拜有关,鱼骨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螺旋纹与蛇崇拜有关,龙纹来源于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部分布依族妇女包牛角帕与牛崇拜有关,布依族用这些纹样来装饰服饰,具有图腾崇拜含义和内容是不难理解的。图腾纹样的演变由写实向抽象过渡,反映出崇拜意识的加强,崇拜观念的理性化,更易于刻画装饰在实物上,更易于安排和组合,更能满足于崇拜要求和巫术需要,激起了强烈的崇敬意识和情感。由于图腾纹样抽象后形式突出,图案和谐、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更多的装饰意义和价值,成为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一种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