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的教学艺术
(2023-09-06 07:34:41)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全国小语界,有四位老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在教书育人中倾注了生命,被尊为“四老”。这四位老人何许人也?以年齿为序,伯者贾志敏,仲者支玉恒,叔者于永正,季者靳家彦。
这四位老人都具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华和哲学家的头脑,他们无法无天,无拘无束,将语文教学演绎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就请大家看一组镜头。
镜头1——贾志敏教《我不怕鬼》。
师:“字如其人”。意思是,做人要老实本分,写字要规范认真。(板书:“鬼”)
师:“鬼”字读第三声。它有几画?
生:九画。
生:“鬼”字有九画。
师:都答对了。但是我更喜欢第二个同学的回答,因为她的话完整。如果用部首查字法检这个字,该查什么部?
生:查撇。
师:(见无人提出异议)可惜,你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该查鬼部。你们见过鬼吗?
生:(不假思索)见过——
师:(吃惊)见过?真是“见鬼了”!
生:(迅即改口)没见过。
师:原来,在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误以为是神在主宰世界的一切。人生在世,凡积德从善者,死了就上天堂成仙;凡恶贯满盈者,死了就下地狱成鬼。据说鬼的形象丑陋恐怖,所以人们都怕鬼。(在“鬼”字前添加“怕”字)有神论者怕鬼,无神论者则认为世上没有鬼。他们不怕鬼。(在“怕鬼”前添加“不”)有一个人就“不怕鬼”。谁?是“我”。(在“不怕鬼”前添加“我”)
师:“我”是谁?
生:鲁迅。
师:对!鲁迅是个旧时的知识分子,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鲁迅先生”。你们了解他吗?(学生纷纷介绍各自对鲁迅的了解,教师再做系统概括)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不怕鬼》,讲的是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不久发生的一件事。
如此导入课文,既介绍了鲁迅其人、故事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人叹为观止。
镜头2——支玉恒教《第一场雪》。
支玉恒首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初步谈话,引入课题《第一场雪》。然后,让学生自由默读浏览课文,看看那些字不会写,将不会写的生字记下来,自己练一练。接着,听写词语,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有的是老师说出词来,学生直接写,有的是老师说一个意思,学生依据意思写词语。一共12个词语,按雪前、雪中、雪后、联想分成四行:
骤然变冷
雪花飘落
万里江山
预兆丰年
写毕,支老师引导学生圈字。第一行圈出“骤”、“然”、“寒”、“风”、“冽”五个字;第二行圈出“雪”、“寂”、“山”、“村”、“夜”五个字;第三行圈出“江”、“山”、“粉”、“玉”、“积”五个字;第四行圈出“丰”、“年”、“及”、“时”、“雪”五个字。
更妙的是,圈出的这些字构成了全文各段落内容的四个小标题,这四个小标题又合成了一首叶韵的五言绝句:
第一段——骤然寒风冽;
第二段——雪寂山村夜;
第三段——江山粉玉积;
第四段——丰年及时雪。
一首诗概括了全文,支老师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第一句表现严酷,第二句表现静谧,第三句表现美丽,第四句表现欣慰。
意犹未尽,余下的时间干什么?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置身于课文情境,与作者心灵沟通,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这就是支老师的清淡明快、灵动婉转、趣味盎然的生命课堂。
上课伊始,于永正脸上挂着微笑,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于永正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棒,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他九岁那年,跟一个姓吴的师傅学戏,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他没有灰心,下决心练好基本功,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唱戏的?”“想!”一段唱腔,一幅照片,几句颇能勾起悬念的开场白,激起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于永正笑容满面地说:“我从小就喜欢京戏,二三年级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也说我的嗓音不好,声音不亮,但是我不服气,我反复地练习,唱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老师夸我说,于永正,你唱得还真行!你们想不想听我唱?”学生说:“想!”接着,于永正唱了梅兰芳代表剧目《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结果一句一个满堂彩,他嗓音脆亮,甜美,这种以假乱真的男喉女声赢得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于永正说:“如果我身上有一点灵性,比别人多一点悟性,我想,与我学京胡、唱京戏、热爱艺术有很大关系。”此话道出了他教学《梅兰芳学艺》的真谛。
镜头4——靳家彦讲《跳水》。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猴子是怎样逗孩子的?
生:(兴致很高地)想看。(互相议论,气氛活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准备好就让大家看。
生:(笑着闭上了眼睛)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猴子跳到一个12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你们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见了一只长着一双圆圆的小亮眼睛的猴子,顽皮地摘下孩子的帽子,飞快地爬上了桅杆。还看见了它怎样撕帽子,做鬼脸气孩子,就像在眼前一样。
师:明明闭着眼睛,你怎么说看到了呢?
生:在我脑子里就像电影一样,这是因为我进行了想象。
靳家彦多次谈到,语文教学应当有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情是纽带,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应该有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要以情励学,以趣激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