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金声
白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85
  • 关注人气: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金声教研文存(14)——中国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

(2020-07-28 10:44:46)
标签:

白金声

阅读教学

分类: 教苑探索

三千余年的古代阅读教学,植根于我们汉民族语言文字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以汉语为母语进行阅读教学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借鉴之一:重视朗读。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朱熹对朗读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规》)

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朗读?第一,朗读有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自会咀嚼文章内容,品尝风格韵味,想象情景意境。表情朗读时,能进入角色更是代作者说话、传情。以声传情有助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第二,朗读有助于集中注意,加深记忆。自己读,不能错漏增添,还要表情达意,丝毫不能走神;听人读,也要仔细认真,才能指出问题。反复朗读和听读,强化大脑皮质上的痕迹。第三,朗读有助于听、说、写能力的提高。朗读和听读时,感觉器官接收自己或别人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速度、力度和表情等反馈信息,经过分析指正,促进个体和群体朗读水平,听话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进入记忆仓库的语文知识,会融化成自己的词汇和句式,在说话、作文时提取出来,发挥作用。第四,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在放声朗读中,自然会进入文章意境,品出其中优劣,提高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力,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及对文章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语感。

朗读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这是古人所特别强调的。也就是说,在读书时,眼睛要聚精会神地看课本,嘴里要一字不差地读课文,心里要认真地想着课文,“眼到则字不差,心到则书易入,口到则书易熟,遍数多,则久不忘。”(《训蒙辑要》)要真正做到三到,首先必须心到,心如明镜,聚精会神,才能眼到、口到。朗读训练,本来就是多种目的共存的教育活动,心、眼、口必须同时参与。“三到”是古人对朗读训练的一个很好总结,现代的朗读训练虽然有不少的新方法,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脱出“三到”的原则。因为朗读都是先入于目,再出于口,最后了然于心,眼、口、脑并用,心理过程就是如此。

借鉴之二:重视熟读。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从蒙学到经学都特别重视熟读。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读书作文谱》)朱熹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书之要》)苏东坡的经验是:“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东坡文谈录》)由于古代语文教学强调熟读,这就使熟读、熟记、背诵成了传统。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汉代的王充“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论衡·自纪篇》)唐代的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进学解》)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

我们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苦”事,这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任何时代、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古人早已为我们留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劝勉之言。任何一个学有成就的人,回首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也不能不承认那路上撒满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同样,学生学业的成功,也无法逾越“苦学”这一道鸿沟。

当然,我国古代“书须成诵”的熟读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而是始终把熟读与精思、记诵与思考融为一体的。古人认为,“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朱熹很重视学生质疑,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辑略》)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这是反复思考的结果。

青少年是“日出之阳”,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他们智窦初开,求知心切,善于记忆,此时学的,如石上刻的,如果多背诵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达到“熟如流水”,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语言。平时,我们叫学生作文有话可说,这“话”从何而来呢?除了有必要的生活实践之外,还必须熟读多背。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书读熟了,厚积才能薄发,吐呐才能自然。青少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农时不可违,学时也不可违,让学生多花点精力用在熟读上,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应当提倡的。

借鉴之三:重视精读。

精读是深透的读,究其精髓,全面掌握内容,深入理解特点,融会贯通,经过操作,使其内化的阅读。古人非常重视精读,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学规类编》)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义,一举两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精读的特点是字字落实,细细涵泳,读得精细,懂得精深。

精读的过程是对读物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反复多次的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精读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其过程是:

1.总览。

通读全篇教材,看课文题目,琢磨正文、注释、插图、思考和练习,初步把握课文大意,明确阅读本篇的教学目的。

2.评析。

在总览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整体上弄清词句、细节、篇章,把握主题,明确特点。这一过程常伴有圈点勾划、评点批注、摘录提要等阅读行为方式。

精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的有效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选择读物、确立读书目的、决定阅读方法,即自己解决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么读的问题。因此,精读指导既要重学的结果,也要重学的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并知道“得”的过程。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借鉴之四:重视吟读。

所谓吟读,是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吕坤说:“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社学要略》)这里的“歌”、“歌咏”就是吟读。我国古代蒙学语文教育基本方法就是吟读。学生或摇头晃脑低声吟诵,或手舞足蹈放声歌唱。何以这样吟唱?其目的是以声入情,因声求义,在吟唱中探寻作品的艺术魅力,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领会作品的意义。另外,教师声情并茂吟诵课文时,声韵的流动,成为知识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输出载体,也可以把悠远古朴的风味,作品的思想情感,古人的喜怒哀乐,幻化为一种朦胧缥缈的情绪气氛,布施于学生心田,弥漫于教室空间,这可以叫做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情感效应。

古代书面语言作品都是文言文,文言文朗读的困难在于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难以补定;它一词多义,句法简奥,难以准确;它时过境迁,语焉不详,难以晓畅;它词异声同,一字多音,难以显露;它快读失字,慢读失气,难以控制;它文无定势,稍纵即逝、难以体味。所以,只有吟读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中国历代诗家文人是擅长吟读的,一切的风流倜傥在吟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诗三百”可以说就是歌吟出来的。庄子曾“依树而吟”,曾子也曾“为梁山吟”,曹操能“对酒当歌”,孔明“好为梁父吟”。四唐时代,诗家如群星璀璨,诗史诗圣诗仙们的吟咏嗟叹,早已成为千古绝唱。其后的宋元明清,诗家文人相继出现,他们集会结社之时,酒酣耳热之际,或吟啸山水风月,或咏歌世态人情。由此观之,诗是吟读出来的,又常常以吟读表现之,吟读乃诗家文人的常用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今天教学古诗文,就不能不继承吟读这一本来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别无蹊径可寻。

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课文,多数是我国古代的名家名作,文质兼美。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距离,文字和思想上的一定隔阂,中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作品困难是很大的,而平稳、舒缓、从容、深沉的吟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办法。吟读的腔调恐难为当代中学生所能接受,但吟读艺术仍值得研究,吸收其合理内核,创作合适的曲调供学生唱读,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50年代以前的中学生,大多从学唱中学会并喜爱上了《满江红》《木兰辞》《苏武牧羊》等诗词的。近年来,已有一些古典诗文的吟读录音磁带问世,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

综上,笔者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作了些探讨,其目的是呼吁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变多余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想对于正处在转型期、反思期的今天的语文教学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