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语文人(27)——我所了解的成尚荣

标签:
成尚荣 |
分类: 油墨清香 |
2017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入行未满3年新教师专业提升培训会,5月26日在杭州举行。组委会邀请成尚荣讲“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成尚荣因故没有到会,让我替代,也讲这个题目,救场如救火,我应允了。
我虽然和成尚荣没有见过面,但是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很早以前我就从杂志上读到过他的文章,也从朋友那听说过他的一些情况。
成尚荣,1941年生,江苏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江苏省教科所所长,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在一篇文章里,孙双金是这样描写成尚荣的:“他今年已76岁的高龄,但仍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身材挺拔,思维活跃,记忆力超群,被誉为教育界的‘传奇’。”
在网上,我看到的成尚荣形象是:满头银发,目光炯炯,报告声音洪亮,讲座思维敏捷,对话聪颖睿智,气度博雅从容,一派学者风范。
朋友说,成尚荣小时候,他的功课成绩很好,尤其是作文更好。那时,他有一个巴望,巴望老师早点发作文本。因为发作文本之前,总是读一些好作文,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朋友还说,隔壁班的老师也拿他的作文去读,每当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他会想入非非:总有一天要把作文登在报刊上,尤其是一定要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一篇文章。
1962年,21岁的成尚荣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在南通师范二附小的23年中,成尚荣先后担任过学校的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后来又做了校长。李吉林也在这所学校任教,他们是同事,长成尚荣3岁。后来,成尚荣回忆说,他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李吉林的引领和帮助下学会了研究。“我向李吉林老师学习了很多,尤其是她‘把工作当作研究来做’的品质。她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真正的儿童研究者,不断地在寻找教育的规律。”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成尚荣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他被调到江苏省教育厅,任初教处副处长。到省教育厅工作以后,他得知南京师范大学正在筹备举办大学本科函授班,便打算报考。“那段时间,我拼命地读了很多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天道酬勤,最终他考取了南师大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专业。3年函授教育,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理论。
从一开始教小学6年级,到被调至省教育厅任职,再到担任省教科所所长,之后又参加第七次、第八次课程改革,成尚荣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有幸遇到了这一次次机遇,每一次他都非常投入,认真地把握这些机遇。他无限感慨地说:“有人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却更愿意将这句话解读为: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只要刻苦、努力、勤奋,就会有机遇。”
成尚荣将没有正式受过高等教育的训练当作人生最大的遗憾。因此,他尤其喜爱到大学校园漫步,欣赏学子们晨读的身影,感受大师们的流风遗泽。“知道自己基础薄弱并不是难为情的事情”,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认知——“勇敢地面对才能不断地激发自己、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世界有多大,学问有多少,你只读了这么一点点怎么够?”
一直以来,成尚荣阅读的书目都不止于教育类书籍,而是多方涉猎,包括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他说:“我读书的时候,会把别人的认识、观点纳入自己的思考框架,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甚至让自己的知识框架产生突破,我称之为‘猜想性阅读’。”在他眼中,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只关注一个方面远远不够,而跨界可以开阔视野,创新也常常发生在知识的边缘地带、学科的交叉地带,“猜想性阅读”正是这样一种兼收并蓄的学习方式。
2002年,61岁的成尚荣退休了。退休后,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和研究的脚步,在公务外出、讲学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家里的那张书桌是他永恒的一方天地。他说:“对我来说,只有坐在书桌前,才能追寻到人生意义。”成尚荣订了很多报刊杂志,如《光明日报》《文汇报》《读书》《新华文摘》《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对这些报刊杂志,他不是每篇都读,而是有选择地读。成尚荣不上网,网络上人家说什么他都不知道,心里很静。他不会打字,就是手写,写完请别人在电脑上录入。他说:“手写的感觉好,手写,我的思想全在里边了。”成尚荣写作从来不打草稿,一天最多可以写六七千字。昆曲《班昭》里有这样的唱词:“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成尚荣最喜欢这四句话,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景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教育科研的最高原则是道德。”“学校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栖息地。”这一句句闪耀着智慧的话语,均出自成尚荣撒播于全国各地精彩的演讲和论坛实录。仅在2015年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在全国各地讲学、主持不下50场,为数以万计的一线教师播撒智识、廓清问题、探索新知。与此同时,他坚持为时而著,笔耕立言,10年中,他所撰写并收录于中国知网的理论文章就逾400篇。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评委会授予季羡林先生的这段颁奖词,成尚荣始终熟稔于心。他说:“一个人总归要对这个社会发出点声音。作为教育人,应向季先生那样,做‘道德文章’,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