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成语的负面影响
(2010-12-11 17:22:58)
标签:
高棣玉环宋体广告用语语言文字教育 |
分类: 咬文嚼字 |
近年来,谐音成语泛滥成灾。在街头巷尾、影视屏幕、报纸杂志、商品包装上随处可见。一些广告策划者为了追求商品推销的轰动效应,他们挖空信息,利用换字术,对成语改头换面,如某糖果商店的招牌就是这样的四个字:“糖糖正正”,这显然是成语“堂堂正正”的谐音。此外诸如:鸡不可失、天长地酒、无油无虑、咳不容缓、一明惊人、饮以为荣、肠治久安、无所胃惧、洗新革面、鳖来无恙、一网情深、百文不如一键,等等,都是常见的广告谐音成语。
诚然,广告语言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它新颖奇特,短小幽默,言简意赅,就像《天方夜谭》中那个魔瓶一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征服力。它可以使众多顾客一见钟情,欲醉欲狂,趋之若鹜,纷纷解囊。但是,广告用语绝不能违反约定俗称的社会习惯,破坏成语的固定性。就拿“堂堂正正”来说吧,它出自《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意思是,不去急袭旗帜整齐配备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厚的敌军,这是在战略战术机动上的掌握。“堂堂正正”原来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后来转有光明正大的意思。如果要想改这个成语,必须加上引号,变成“‘糖糖’正正”,否则,便歪曲了成语的经典型。
谐音成语虽然促进了商品的销售,但负面影响却是不小的。
首先,它破坏了优良的传统文化。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成千上万,多种多样,几乎都有来历,“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如“机不可失”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天长地久”出自《老子》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一些人为了广告的“标新立异”,不顾成语固有的内涵,忽略内容意义的事理逻辑性,违背语言表达的客观规律,随意糟蹋,实在不应该。
其次,严重误导了儿童少年。
我有个朋友,叫高棣,是小学语文教师。一次,面批作文,发现一个学生将“默默无闻”写成了“默默无蚊”。高棣告诉学生“蚊”是别字,让她改正过来。那个学生振振有词地说:“报纸上就有这个词,不信您看。”为了验证她的话,那个学生迅速从书包拿出一本书,书皮是用报纸包的,报纸上真有“默默无蚊”的字样,高棣仔细一看,原来是华力电蚊香的广告。无独有偶,就在那天下午,听写生字,一个学生将“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高棣在“浴”字下面打上一个“×”,旋即,这个学生拿着作业本来到办公室,委屈地说:“玉环热水器电视广告就是样打的。”面对此情此景,高棣愕然了。
这两件事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混乱的广告用语现在已经殃及了中小学生,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给语文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阻碍。
再次,违背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五)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已经10多年了,国家用庄严的法律形式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全面的要求。可是,一些商家无视法律,我行我素,为一厂一店之利,在广告用语上大搞谐音更换,同音代替,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语言文字,有人称之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面对纷呈复杂的语言环境,我们有责任来守护母语的纯洁,来规范广告用语,这是我写这篇短文的初衷。
(白金声,退休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现服务于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电话:0451—82800128。邮编: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