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 未生怨經變(部分)

标签:
佛教文化 |
分类: 佛教--藝術 |
未生怨(上)(二一五窟)北壁
未生怨故事(部分)(二一七窟)北壁
未生怨經變
該故事講,在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國王,名頻婆裟羅,因年老無子,擔心自己沒有王位繼承人,于是,請來相師占蔔,相師說,山中有一道人,死後會來投胎,轉世爲太子。國王求子心切,下令先斷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後又派人進山殺死道人,道人死後又轉世成一只兔子,國王又命追殺兔子,並把兔子釘死在牆上。不久王後果然懷孕,生下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王子長大後,受奸臣挑撥,心生惡念,舉兵政變,篡奪了王位,並將父親囚禁起來,而且也斷絕了父親的食物,任何人不得探視,目的是想餓死父親,母親韋提希夫人要求探望國王,得到同意後,每天把身體洗幹淨,將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塗在身上,爲國王充饑,過了一段時間,阿阇世王子見父親仍然健在,又得知是母親所爲,就把母親幽禁在七重室裏,然後殺死父親。韋提希夫人非常傷心,向佛祖祈禱,自己和國王爲何要受如此遭遇,佛祖告訴她,在阿阇世王子還沒有轉世前,他們已對阿阇世王子做下了冤孽,即沒有出生就結下了冤仇,皆是前世因緣所造。韋提希夫人要想擺脫這種痛苦,只有一心靜觀,除去雜念,即“修三幅”和“十六觀”,采用觀日月、觀蓮花寶池、觀華座等等修行方法,才能得到解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未生怨》是出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故事,《觀無量壽佛經》經變畫,在敦煌石窟中現存有八十多幅,一般中間是《觀無量壽佛經》,左右兩邊是“未生怨”和“十六觀”,這種形式到了盛唐時期開始形成固定的模式。其中繪于盛唐時期的第172窟、第148窟,是這一題材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