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圖傳》

标签:
佛教文化 |
分类: 佛教--藝術 |
〈南詔圖傳〉,長19尺1寸5分,高1尺4分(以上為日尺),紙本設色畫,無款,原作可能作於945年,本卷為大理國時代摹本,另有一卷為文字,詳細說明圖卷上的故事,兩卷現皆藏於日本京都有鄰館。是除了台北故宮藏的大理國梵相圖卷之外,研究南詔歷史文化最重要的資料之一。
『南詔圖傳』文字卷
第三化
潯彌脚等再取耕飯家中,送至巍山頂上。再逢梵僧坐於石上,左有朱鬃白馬,上出化雲,中有侍童,手把鐵杖;右有白象,上出化雲,中有侍童,手把金鏡。並有靑沙牛。潯彌脚等敬心無異,驚喜交並,所將耕飯,再亦施之。梵僧見其敬心堅固,乃云恣汝所願。潯彌脚等雖申懇願,未能遣於聖懷。乃授記云:「鳥飛三月之限,樹葉如針之峯,奕葉相承,為汝臣屬。」授記訖,夢諱急呼耕人奇王蒙細奴邏等云:「此有梵僧,奇形異服,乞食數遍,未惻聖賢。今現靈異,並與授記;如今在此。」奇[王]蒙細奴邏等相隨往看,諸餘化盡,唯見五色雲中,有一聖化,手捧鉢盂,昇空而住。又光明中髣髴見二童子,並見地上有一靑牛,餘無所在。往看石上,乃有聖跡及衣服跡,並象馬牛蹤,于今現在。後立靑牛禱此其因也。
第四化
興宗王蒙邏盛時,有一梵僧,來自南開郡西瀾滄江外,獸賧窮石村中,牽一白犬,手持錫杖鉢盂,經於三夜。其犬忽被村主加明王樂等偸食。明朝,梵僧尋問,翻更凌辱。僧仍高聲呼犬,犬遂嘷於數十男子腹內。偸食人等,莫不驚懼相視,形神散去。謂聖僧為妖怪,以陋質為驍雄。三度害傷,度度如故。初解支體,次為三段,後燒火中,骨肉灰燼,盛竹筒中,抛於水裏。破筒而出,形體如故,無能損壞。鉢盂錫杖,王樂差部下外券赴奏於山上,留着內道場供養頂禮。其靴變為石,今現在窮石村中。
第五化
梵僧手持瓶柳,足穿屧履,察其人輩根機下劣,未合化緣,因以隱避登山。村主王樂等,或騎牛馬乘,或急行而趕之。數里之間,梵僧緩步而已,以追之莫及。後將欲及,梵僧乃廻首看之,王樂等莫能進步。始乃歸心稽顙伏罪。梵僧乃出開南浮山頂。後遇普苴大首領張寧健。卽建成之父也。建成卽張化成也。後出和泥大首領宋林別之界焉。林則多生種福,幸蒙頂禮。
第六化
聖僧行化至忙道大首領李忙靈之界焉。其時人機闇昧,未識聖人。雖有宿緣,未可敎化。遂卽騰空乘雲,化為阿嵯耶像。忙靈驚駭,打鼓,集村人。村人旣集之,髣髴猶見聖像,放大光明。乃於打鼓之處,化一老人云:「乃吾解鎔鑄,作此聖容所見之形,毫釐不異。」忙靈云:「欲鑄此像,恐銅未足。」老人云:「但隨銅所在,不限多少。」忙靈等驚喜從之,鑄作聖像,及集村人鼓,置於山上焉。
鐵柱記云:初三賧白大首領大將軍張樂盡求並興宗王等九人,共祭天於鐵柱側。主鳥從鐵柱上飛憩興宗王之臂上焉。張樂盡求自此已後,益加驚訝。興宗王乃憶,此吾家中之主鳥也,始自忻悅。
第七化
全義四年己亥歲,復禮朝賀。使大軍將王丘佺、酋望張傍等部至益州,逢金和尚云:「雲南自有聖人入國授記,汝先於奇王,因以雲南,遂興王業,稱為國焉。我唐家或稱是玄奘授記,此乃非也。玄奘是我大唐太宗皇帝貞觀三年己丑歲,始往西域取大乘經,至貞觀十九年乙巳歲,届於京都。汝奇王是貞觀三年己丑歲始生,豈得父子遇玄奘而同授記耶?又玄奘路非歷於雲南矣。保和二年乙巳歲,有西域和尚菩立陁訶來至我京都云:「吾西域蓮花部尊阿嵯耶觀音從蕃國中行化至汝大封民國,如今何在?」語訖,經於七日,終於上元蓮宇。我大封民國始知阿嵯耶來至此也。
中興二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