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股跌至10000点方现A股底部

(2008-03-21 16:21:14)
标签:

财经

证券

a股

cpi

qfii

中国

 

                  金融策略周报(二)

 

 

头  条:   美股跌至10000点方现A股底部 

宏观篇:农产品期价暴跌意味着CPI警报即将解除

政策篇:救市不能伤及股改成果

技术篇:3400点是真正的牛熊分界线

公司篇:未来一年只有重组股有机会

 

 

      美股跌至10000点方见A股底部

 

    你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衡量上证指数见底,如果你以国际市场作为参照系的话,至少可以得出结论,美国股市如果不见底,A股难言底部。

   本轮股市下跌之所以演绎得如此惨烈,很大程度上要拜赐于美国股市的“贡献”,虽然中国股市有其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美股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由于美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对A股所形成的致命性的伤害,所以今后一段时期其走势仍会对A股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笔夫在几个月前坚定地认为道琼斯指数必将滑向一万点的低点,迄今为止我仍然坚持这一看法,虽然美股在政府一连串救市措施刺激下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但是影响其走势的基本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不确定性依然在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如果市场出现新的利空,有可能使之出现进一步的大跌。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如果政府没有实质性的救市措施,在道琼斯指数还没有回撤到一万点之前,上证指数仍然难以止跌,而且很可能会表现为跟跌不跟涨,弱市特征不改。

至于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为什么关联度增加,这一点笔夫曾经有过一些论述,这里我想再重新提示一下,以提请投资人关注这种实质性的变化。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关联度增强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讯的关联度增加导致全球投资人行为的趋同性。这要归因于互联网科技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二是市值的关联度。由于中国内地企业大量在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才使得两国投资人有了共同的投资目标和价值评估尺度。特别是香港市场,它本身是一个国际化的交易平台,但中国内地公司市值在这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这加快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实际上,美国市场对中国股市的传导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香港这个枢纽来实现的。三是资本的关联度。中国开放QFII和QDII虽然只是资本开放的开始,但却是极具意义的一步。正是由于这种双向的开放,导致了中国市场与全球资本配置与流动的同步性与关联性。四是基金经理认知的关联度增加。QFII进入中国以后,大量地带来了国际上通行的投资理念。特别是价值投资理念,这给本土投资经理的影响很大。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可以感觉到,本土基金经理已经被QFII经理完全洗脑,这也有助于中国的投资人在认知上与国际接轨,从而使得中美股市的关联度增强。

    由于以上原因,中国股市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摆脱美国股市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是超预期的和前所未有的,也已经远远超过了笔夫原先的预期,包括笔夫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A股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看来这种认识已经过时,也许,两个市场今后的联动效果可能将长期化。

 

 

    农产品期价暴跌意味着CPI警报即将解除

 

    上期的《金融策略周报》得出了农产品商品牛市已经结束的结论。在一个价格上涨预期空前强烈的时期,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需要勇气的,同时也必须是一种严肃而谨慎的行为,因为农产品价格问题敏感而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至少它牵涉到目前宏观经济中最核心的问题——CPI的走势。

    如果我们预期农产品价格见顶而且将会呈现回落走势,那么CPI的走势将肯定回归正常水平,围绕CPI上涨的一系列宏观紧缩措施也将没有理由再继续下去,这对整个国家经济生活将产生一个非常显著的导向性变化。

   从上周笔夫得出农产品牛市结束到这周末,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主力合约均呈现幅度较大的下跌,可以用惨烈一词来形容。豆油期货已连续12个交易日呈现大幅下跌的走势,其它的豆类期货也依此下跌,玉米主力合约已跌至60日均线之下并且已跌至上升通道下轨,白糖期货也跌势明显。

   从主要品种的技术走势图形上来看,前一段时间的急涨基本上可以看作赶顶的性质,最近两周的急跌已经完全跌破了整个上升的通道,其走势类似于沪铜两年前牛市结束时的形态,笔夫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产品期货仍将沿着下降通道下行。

商品期货价格的大跌必将带动现货市场的下跌,更将改变人们对于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从而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趋势。

 

    3400点是真正的牛熊分界线

 

    上一期的《金融策略周报》谈到,3400点是下一条最重要的技术生命线,本期,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一条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它才是真正的牛熊分界线,以前市场所经历的各种关键位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牛熊分界线,不管是破5000点也好,还是破4000点也好,甚至是破半年线或年线,都难以构成对熊市的认定。

   那么为什么破3400点是重要的呢?经典波浪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完整五浪的调整,最理想的回撤位置的极限是五浪延长浪的起点,如果回撤在此止步,说明对于第一大浪的调整结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有可能重新走出新的一大浪。如果不能在此止步,回撤位置将考验四浪底部,这是牛市的根基,也就是说,四浪底部如果被击穿,前面一大浪的周期已经结束,回撤已经难以积蓄相对应的新一大浪的条件。所以,四浪底部是无论如何不能跌穿的。

   从上证指数的走势来看,4500点是五浪延长浪的起点,在多头抵抗无效后被击穿,3400点是四浪的底部,同时也是5.30的底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将其定性为真正的牛熊分界线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跌穿这条线的后果将是什么?首先破3400,则可以悲观地看到2800,第二,破3400点,意味着调整的时间延长一倍,笔夫认为,如果在3400点止跌,调整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但如果跌穿这条线,调整时间可能长达三年。那才是真正的熊市概念。

 

   未来一年只有重组股有机会

 

   在大跌之后大家关心的都是一旦启动该买什么样的股票?或者说未来一段时间哪些股票在弱市中还能找到机会?

要搞清楚这一点,还是首先来搞清楚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影响A股走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股票可以避开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用这样的思维逻辑去思考的话,可靠性会大很多。

   笔夫觉得,以下三个因素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A股的发展:一是大小非减持,二是再融资问题,三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大小非减持是既得利益者急于固化利益的过程,而再融资是既得利益者企图通过廉价代价换到更多的利益的过程,这中间的基础都是高估值的诱惑。

   假定政策无实质性的进展,无论是绩优蓝畴还是某些题材股,近期似乎都无法实质性地回避这两个利空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种情况似乎是有可能的,那就是资产重组,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回避以上两个因素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甚至可以游离于国际市场价格对其的负面影响,因为实质性的资产重产方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单个公司的估值水平,从而使得大小非减持失去动力,再融资自然也从负面因素变成了正面因素。

 

     救市不能伤及股改成果

 

    关于救市的方案,市场上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可以说,这些版本杜撰和臆测的成份大,有些甚至是一厢情愿,可行性不大,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案有矫枉过正之嫌,因对一种的结果的过分关注而忽略对其它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可以会反市场化潮流而动,累及来之不易的股改成果。

   首先是印花税单边征收的问题。当时财政部决定上调印花税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属于部门决策的范畴,一拍脑门儿的事情,可是等到市场呼唤再次下调的时候,突然变成了需要人大代表上交议案的地步了,这一下就把这个事情变成了一根橡皮筋。

   为什么上调的时候容易而下调却这样艰难?这里边恐怕还不仅仅是一个决策效率的问题,毕竟它决定了一年1000多亿元税收的存废,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舍得随意放弃呢?

   接下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印花税下调,对市场的提振作用到底又有多大呢?实际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印花税无非是大跌过程中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条件交换而已,虽然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无疑有良性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短期弱市格局来说,却并不一定会起到力挽狂澜的效果。因为本轮股市大跌与印花税过高并无直接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是再融资问题。可以说,平安与浦发行增发的巨额融资风波只不过是掀起了新一轮圈钱运动的序幕而已,即使不是中国平安,也同样会有另外一个平安冒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中间的利益诱惑实在是太大了,高达150元一股的价格足已让每一个大股东飘飘然,以这样的高估值实施再融资,全世界哪里还能找到如此好的交易。只要看一下美国VISA公司最近的IPO就一目了然了,这家公司的再融资规模创造了华尔街之最,即使这样,其融资规模也只有196亿美元,跟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正好相等。由此可见,平安的胃口有多大,如果不是一个显失公平的交易,平安怎么可能会向公众下这么大的单?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现在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再融资困局,如何不使再融资问题成为一个长期困扰股市发展的长远问题?笔夫的观点是,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当遵循如下几条原则,一是不能走回头路,市场化的原则还是应当得到尊重,第二条就是通过必要的限制措施来引导大股东,在实施再融资有所克制,比如笔夫在早些时候提出的以风险担保方式进行再融资表决方案就是一种强化大股东自律行为的方案。

    第三个问题是大小非减持难题。实际上如果我们有点先知先觉的能力的话,就应该知道,股价高估后,大小非减持的是必然的,但现在市场出现一种较为强烈的声音,那就是采取措施停止大小非减持。笔夫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为什么?我们知道,分阶段实现全流通,这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要义和核心目标,如果股改的结果是获得流通权的股东仍然不能实现自由流通的话,股改的成果实际上已经毁于一旦,是开改革的倒车,解决大小非减持困局,我们所能做的是对减持者的合规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对减持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增加减持的透明度,增强减持对股价影响的可预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中小投资者的损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