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融昶——艺术学视阈下的中西方园林景观比较研究》序
(2014-04-01 08:57:41)
标签:
中西景观艺术比较郑德东周武忠哥特.格鲁宁东南大学博士论文教育 |
《艺术之融昶》
序
周武忠
马年已至,摆在案头的是我在东南大学招收的第一个博士德东的书稿。回想2007年那个初在我面前热情洋溢的小伙子,如今已学业有成,在东南大学任教四年有余。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不留神已数年过去。德东自小随在西安美院任教的舅舅学习中国画和书法,对中国传统艺术有颇为深刻的理解。大学毕业后,先后于东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东南大学、柏林艺术大学研究建筑、雕塑,最后归于景观设计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此书的主要框架是他在读博士期间形成的,后在第二导师、我相识近20年的朋友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格鲁宁教授的指导下加以完善并定型。
德东是一个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的学生,同时又富于幻想、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情结。2009年8月,我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开完第二届国际景观与城市园艺大会后,顺道前往柏林探视。那时的他在欧洲过着清苦的生活,袜子破着洞,衣服是最便宜1欧一件的T恤衫,体重只有一百零几斤,脸上却洋溢着富足的笑容。他替研究所翻译资料所赚得的每月费用大都被用在了考察和买书上面。一双脚、一个破包走遍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回国的时候,除了几大箱书和各式各样珍贵的景观资料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让我想起了从前我在美国访学的日子,回来也是大箱小箱的书籍,这在如今社会的学生身上已经是极少见的精神了。我和他聊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认可了他决定立足于中西景观园林艺术的元素比较,进行宏观艺术学研究。他锁定以当时欧洲景观界比较流行的诸多“文化树”相关理论为切入点,恰巧为目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存在的隔离与“孤岛效应” 等主要矛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此类研究通过深刻解读中西方景观园林艺术的营造、布局上的差异,无疑将有利于探讨“趋同化”、“均质化”现象以及各地原来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景观逐渐消失的内外部原因。为当今景观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性研究和思路的拓展。
此次德东给我的书稿的核心思想便是在那时就已经奠定的。可以看出,德东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煞费苦心,相比他的博士论文在引证、论述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又进行了大量的补充,新增的内容如社会母体与设计生命周期等章节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上,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较之前显得成熟许多。由于在读博士期间参与我的多项景观设计和规划项目,及至工作后他也牢记我对学生要求的从事景园艺术应“手脑并重”,一直坚持冲在景观设计一线,保持理论研究与景观设计实践并进,所以他的书稿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并不是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作为德东的第一本专著,可以看出用了许多心力,但无疑仍有一些尚待充实改进的部分。例如他提出的“阴影说”,很有创意,虽已基本形成,但需进一步充实。
期待我的学生在马年有新的腾飞,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好的研究成果面世!
2014年3月31日于上海朴园小墅
(郑德东著《艺术之融昶——艺术学视阈下的中西方园林景观比较研究》一书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