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电视新闻看到消息,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消失,数亿资金打水漂。这是又一起项目规划和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
2009年3月23日,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项目策划组提交专家组审定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已原则通过,建设资金一经划拨,将即时开建。该报道中表明,《方案设计》所指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控制面积为27平方公里,以“永恒北川”为主题。现在的事实是:“永恒北川”不再!在这样的事实面前,相关负责人居然还说,“这种遗址本来就会慢慢消失”,那么当初为什么还要规划建设呢?应该是规划保护才对呀!
事实上,当时就有专家反对建设,请看如下两位专家的发言内容:
夏学銮“可以建但要等十年八年后”
“和解决民生问题相比,比如学校建设、灾区重建等,地震遗址博物馆应当缓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务之急还是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夏学銮表示,现在不是建的时候,至于什么时候建合适,“应该等十年八年,当灾区经济发展起来后,有经济实力,可以自己来建,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投资如此之大。”他认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及进行防灾教育,完全没必要花费23亿元,应该“搞简单一点”。
“现在建的话,对灾区人民来说,其实是让他们再受一次创伤。”他认为,这很不合适,应该等人们的记忆有所淡忘的时候再建,“而这个时间,大概需要十年八年。”目前,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了同样的看法,认为地震博物馆应该建,但对花费23亿元不支持。
张鸣“这是形象工程,保持原态是最好纪念”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就是形象工程。”张鸣说,目前在经济处于困难的时期,灾区重建面临着资金缺口,要花费这么大的资金建一座博物馆,当地就是搞形象工程。“这样搞形式,就是那些为地震灾区做出巨大贡献的有功之臣,都不会同意的。”他说。
据了解,地震博物馆主体将建在原北川中学校址上。张鸣表示,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保持其原态,而对于活着的人,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更重要。
当时还有很多网友发对建设。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地震震源位于濑户内海的淡路岛北部。地震后,日本政府指定其为国家天然纪念物,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北淡震灾纪念公园。对于北川地震遗址,维持其原来的面貌告诉后人就可以了,花钱越多其结果就越不真实。
该引起我们反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