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著名的下水道博物馆

(2012-08-13 14:37:46)
标签:

下水道

城市排水系统

专项旅游产品

特殊博物馆

下水道旅游

旅游

   

7·21北京暴雨事件,让人们对下水道空前关注。

下水道,被看成“一个城市的良心”,和城市的建筑、地标不一样,它不是面子工程,但承担着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缩短洪水持续时间,保证交通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使命。下水道,其实折射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纵观全球,下水道所引发的问题是世界城市的通病。而有一些国家,下水道系统却是他们的骄傲,甚至“下水道旅游”已发展成为非常独特的产业。

 

巴黎

世界首座下水道博物馆

发展理念:法国著名作家雨果1862年发表小说《悲惨世界》后,巴黎不久便出现了下水道旅游。在19世纪,法国人就流行潜入下水道系统探险,于是巴黎水务当局干脆开放这一地下设施,让公众知晓巴黎地下系统的运营。自1892年,游客就开始坐观光车参观巴黎下水道。随着时代发展,水务部门更是专门开辟了下水道博物馆。

下水道特色: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超过2100多公里,处在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巴黎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没有一丁点儿腥臭味。而且还宽敞得出

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除了正常的下水道设施外,这里还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电缆。

地下奇景:下水道博物馆从外表看并不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但掀开井盖进入地下,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

http://x.limgs.cn/f1/c1/up201208/8db405324bbe69f3437208b870d34bc1.jpg

在博斯凯大街的污水干道,浓缩了巴黎下水道的全貌。沿着一条长500米、标着路面街道名的蜿蜒通道前行,脚下是3米来宽的水道,污水在里面哗哗流淌,身边摆放着各种古今机械。再往前是一个陈列馆,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现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等6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模型。通道终端的大厅,播放介绍巴黎下水道情况的短片。

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只需拨个电话,便可找回失物,而且是免费的!

 

http://x.limgs.cn/f1/c1/up201208/c0a940d0920e10f72751bfd18c51b71f.jpg
维也纳下水道博物馆

维也纳

中欧下水道典范

发展理念:维也纳最早的下水道系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罗马人的遗产。在中世纪,维也纳陷入黑暗,直到18世纪文艺复兴,维也纳在欧洲率先开始近现代下水道系统建设。不过要说到大规模建设,是起因于1830年的一次由洪水溃堤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灾难。之后,维也纳开始铺设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洁系统,改善卫生条件。二战后,维也纳建设成全世界最为先进的下水道系统之一,同时开设了下水道博物馆。

下水道特色:维也纳下水道总长2300公里,由6条汇聚在一起的总管道组成,每年要处理2.2亿立方米的污水。在维也纳的下水道中,有很多分支管道和管道尽头的小空间,即使下雨时也能保持干燥。因此,在维也纳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无家可归的人曾经将下水道作为栖身之处。

地下奇景:1948年拍摄的英国电影《第三人》,曾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这部谍战名片多处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下水道为故事场景,反映了二战结束不久,维也纳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时的混乱、神秘、阴暗气氛。

维也纳充分开发这种文化资源,把下水道旅游的行程设计与电影《第三人》紧密结合。游客能游览维也纳的下水道系统,体验真正的下水道风景、声音和气味。整个活动持续2至2.5小时,其中有1.5小时是在下水道和沿着维也纳河的地下河穿行。这趟旅程,实际上仅仅涵盖污水管网中很小的一部分。里面还有关于下水道的多媒体播放介绍,播放过程中有特殊的灯光效果、视频投影。

伦敦

下水道成瘟疫终结者

http://x.limgs.cn/f1/c1/up201208/ccbfc3642deb364e2dca01945ef5c2ad.jpg

伦敦纽约“地下城”的别样美景

发展理念:如果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出了问题,那么不仅是水浸街、水淹车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流行病肆虐,这就是当年伦敦的下水道系统落后所带来的警示。伦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于150多年前,于1859年正式动工,1865年完工,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由于将污水与地下水隔开,伦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从此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

下水道特色: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国会议员们和有钱人大多都逃离伦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工程师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不少人担心地下被挖空的伦敦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用这种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地下奇景: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现在伦敦没有开放专门的下水道旅游。其原因是在20年时间内,伦敦水务系统的全职下水道工人已经从200人减少至不到40人,人手根本不够。但普通民众依然能参观伦敦下水道系统的部分节点。该处位于伦敦纽汉区(Newham)的阿贝·米尔斯排水站(Abbey Mills Pumping Station),这一项目是19世纪中叶工程师巴瑟杰排水系统的一部分。阿贝·米尔斯排水站被看做是伦敦下水道系统的核心,建于1865年至1868年之间。这里将从北伦敦地区排出的污水提升40英尺(约12米),之后污水就从下水道里一路奔腾,全部排入泰晤士河。

一直以来,德国和日本被人们冠以高效可靠、严谨精密的标签。作为现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少数几个国家,德国和日本的防灾减灾意识更是领先世界。两国下水道系统之完美,堪称艺术品精品。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的下水道是污秽不堪、臭气熏天、浑身湿漉漉到处跑老鼠,在这两国全然是另一番形象。走入这些下水道,不仅能了解两国的先进排水机械设备,更能漫游在广阔的空间中,感叹工程的伟大和设计的精巧。

http://x.limgs.cn/f1/c1/up201208/f547da13f8f667511c64633d9cca5765.jpg
德国柏林下水道博物馆。

德国柏林

严谨规划 百年受益

发展理念:德国人素来重视城市规划,规划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德国土地,严谨的德国式规划非常具有前瞻性,至少要考虑50年以上,一朝规划,百年受益。柏林排水系统也秉承这一原则,从1873年兴建第一条下水道开始到今天,在柏林900平方公里土地下排水管道就长达9500千米,相当于从柏林到北京的距离。

地下奇景:每天,在柏林会有数百人跟随导游深入地下,感受经历过二战的柏林下水道故事。这里有各种排水渠和排水机械,柏林地下管道中,1/4的下水管道是污水雨水通过一个管道排放的,这些管道主要在市中心。对于市中心而言地下空间有限,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节省地下空间。而另外3/4的下水道,则是雨水排涝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分开运行。雨水通过专门管道直接排入城市周边的河流和湖泊,而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则通过废水管道到达排水站,再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雨水管道可以应付一般的降水,不过为了预防万一,柏林全市还有160多个紧急排水口和暴雨溢流口,它们分布在几条运河边上。除此之外,整个柏林有1000多个水库和蓄水池,能够蓄积90万立方米的水。当降雨平息后,这些蓄水池多余的水就可以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