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琼花徐晓白扬州 |
周武忠
5月26日清晨,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扬州来电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著名盆景学家、园艺和园林学家徐晓白先生于25日晚10点在扬州仙逝。就在前不久,徐老还亲笔来信,叫我寻找他的《徐晓白全集》的手稿。没想到,我还未及替他找到,就得到了这个噩耗。
我认识徐老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那是1986年,学校安排我陪同徐老前往无锡参加全国盆景展览,我对徐老慕名已久,这一次终于有了直接接触的机会。徐老给我的第一感觉,他虽然是全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的会长,但他为人特别随和亲切,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步入了盆景这一艺术领域,并经常得到他的教诲和指点。以后,我又多次陪他参加各种全国或国际性的盆景会议,使我了解到徐老在全国乃至国际盆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解放初期,在南通专区举行的首届农业展览会上,就曾展出过徐老制作的有人工瀑布的水旱盆景。徐老1952年迁居扬州后,瘦西湖公园多次展出过他的盆景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江苏省首届花卉盆景展在南京玄武湖公园举办,其中盆景部分展出的,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在苏州拙政园举行的江苏和上海两地盆景联展以及全国第一次盆景展览会上,都展出过徐老创作的盆景佳作。
徐老生平取得最大成就的是盆景艺术。盆景艺术本是徐老的业余爱好,但他一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早已变成他的专业。假若你有幸来到徐老的寓所,看到桌上、案头、院中那一盆盆他亲手创作的精美盆景时,就会体会到这是一个盆景艺术世界。
徐老不遗余力地把中国盆景艺术推向世界,使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国内外得到它应有的位置。1988年春在全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作了《论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创新》的发言,提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创新的号召,要求盆景作品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作者的个性,创造新技法,开发新材料。他说,盆景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两者并不矛盾,因此,科学地、美学地研究盆景艺术应当从这两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的研究。他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的实践,提出了“人工与自然结合,以自然为主;攀扎与修剪结合,以修剪为主;棕丝与金属丝结合,以金属丝为主”这一“三结合,三为主”的树木盆景造型原则。经过广大盆景工作者的实践证明,这样可以使造型技法简化,易于掌握,而且更加贴近自然,饶有野趣。徐老对山水盆景还提出了“布局适当,配置适当,组合适当,选石适当”的法则,并总结出“线条流畅,配合默契,造型完美,意境深远”的十六字诀。这些经验之谈,给广大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很大启迪。
徐老不仅创作了诸多盆景精品,更是盆景艺术理论的带头人。1960年全国第一次花卉会议上印发了他的早期著作《盆景艺术》。1981年参加了国家城建总局召开的《中国盆景艺术》一书评议会并担任了评议组长,同年主编了《盆景》一书。1985年主编了《中国盆景》,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怎样欣赏盆景》、《盆景艺术造型》、《山水盆景分型》、《发展我国传统特有的盆景艺术》、《中国盆景的流派》等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老经过大量史料考证研究,提出了盆景艺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的观点,为多种著述所引用。
在徐老家的小院中,种植着一株扬州琼花,这株琼花是1997年徐老搬家时,从淮海路旧宅移种到新居的。好像是对徐老这位扬州琼花当代最早发现者的回报,这株琼花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每年皆几度开花。徐老精心培育着自家院中的这株琼花,他更关心着扬州琼花的研究和普及。
扬州琼花历史上具有盛名,但到了近当代,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扬州的园林中,已经无觅琼花踪影。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徐老对琼花进行研究和考证,得出“扬州琼花是聚八仙的优良突变种,聚八仙是木绣球的人工栽培种”的结论,使一度匿迹的千古名花在绿杨城郭重放异彩。徐老因此被扬州人誉为“琼花教授”。此后,他对于琼花定为扬州市花非常关注,并具体指导农学院的琼花课题组进行引种、繁育、栽培等技术研究。
徐老晚年,还不时有盆景新作,如《北国春回》、《枫桥夜泊》、《青云直上》等,至今陈列在他家的院中。就在2000年笔者调离扬州时,徐老还不忘要建立“中国盆景研究所”,作为晚辈,每每听见徐老念念于此,总不免为之动容。
(原载2006-5-29《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