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对全民阅读作出的理性思考

(2015-07-20 14:18:23)
标签:

杂谈

先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对全民阅读作出的理性思考 
  全民阅读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正如火如荼,但它毕竟非一蹴而就的事。全民阅读肯定没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需要注意些细节问题。哪些细节问题?
  最关键的是一些理念、概念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涉及到读什么书、什么人读、怎么读的问题。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余者次之(不在本文解读)。
  倡导全民阅读,肯定以读书为主。但读什么书?读书与读书还不一样。笔者认为,在全民阅读中,读书的意思不是仅仅读“书”而已,确切一些的提法是“业余阅读”。如果再缩小目标范围,让全民阅读含金量更高,那指的应该是读“无用之书”。
  一步一步解读,先举个简单的实例。为应付考试而在图书馆里一本一本地借阅相关的参考书来读,虽也是读书,虽也通过这本本参考书收获了知识,但笔者认为其偏离了全民阅读的主干。笔者理解“全民阅读”的意思,不是全民都来读书,而是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读教学参考书不是一种“普适”的阅读方式,更不能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因为它怎么说也是种“被动阅读”。之所以倡导“业余阅读”,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主动与被动之别,在阅读领域就是质的区别。业余阅读没有应付考试之忧,也没有人来监督检查,无拘无束———这才是一种生活方式。但问题也来了,虽说被动地为考试而阅读不是全民阅读的主干,但也不是说刨去为考试而阅读,剩下的都是高品位阅读,差之远矣。
  为给亲人织一件好毛衣而迷上了针织类图书,为做一手好菜而书架上摆了不少菜谱书,为自己酿造葡萄酒喝而购买、借阅相关技术图书,为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而研读销售类图书……这些阅读类型举不胜举,如果在国民阅读率统计中所得的数字大部分与这些相关,那么这些数字也说明不了啥问题。据悉我国国民现在平均每年阅读图书4-5本,如果有半数是这类书的话,能说明真正的国民阅读现状吗?笼统地说,其实这些书与考试书的本质区别不大,它们都是“有用之书”。
  从字面上解释,“有用之书”似乎很“高大上”,看书难道不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吗?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真正的读书目的是让其有用于身心、修养。说不是,是因为如果读书只为了解决眼前的具体生活问题和职场问题,那就未免落于下乘。只喜欢读“有用之书”的人,可以想象,当眼前的小问题(如织毛衣、烹饪、推销等)解决了之后,读书的目的已达到,书就可以抛在一边了。笔者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特别是老人和家庭主妇,看书很“现实”,前者以健康类为追求,后者以教子类、烹饪类、针织类为追求。如果统计国民阅读率时恰好给他们也发放了问卷,那么他们每年读的书可不止4-5本。但数字归数字,笔者看了这对国民阅读率颇有贡献的数字却是不敢苟同。这不叫“读书”,也谈不上真正的“求知”,而叫“学习资料”。
  真正应该倡导的阅读生活是读“无用之书”,比如文学、历史、科普、人文、社会、财经等等。看这些书的目的不是为解决眼前的具体小事(当然也有“大事”),而是提升个人的整体素养、充实身心后,将来可以从容面对人生。或者超脱地说,读了就是读了,因为这些书在那儿,所以我读。读完它们,即便解决不了织毛衣、做菜、炒股票、销售等具体问题,但却可以让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其整体。读完它们,即便生活还依然贫穷,但内心是富足的。所谓“无用之书有大用”,大用大到了务虚而非务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用与有用也许就是道和器的关系?
  笔者认为全民阅读一定要宣扬“读什么书”的问题。为了达到目的的阅读,即便不去促进和宣传,人们也会自觉去做。有目的的阅读需要政府去大力促进吗?当然不需要,因为这影响到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对此人们都会很“自觉”,即便不从书中找答案,也会去询问度娘。而在读“有用之书”上,阅读纸质书和阅读网络简直没有任何区别,所谓纸质阅读的高品位绝不会体现在读“有用之书”上。当想了解一道菜式的具体做法时,寻找书真不如求诸网络。读“有用之书”也不需要什么心境(没听说过),只要找到你需要的“资料”吃透它即可,对此甚至可以在厕所里完成,在闹市里解决,在公交车上消化之。
  笔者建议现在各级各类的阅读调查中,一定要搞清楚阅读率数字背后的“读什么书”的问题,不搞清楚这个则会让阅读率成为冰冷乏味的数字。请问,当甲和乙的年度阅读率大相径庭,甲一年读了10本菜谱类、炒股类、优生优育类的组合,乙一年只读了一部《红楼梦》,会怎么评价?
  推动全民阅读是为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让阅读达到一种境界。当然,这不可能很快做到,路要一步步走。笔者也不是贬低读“有用之书”的价值,读书总比不读要好,但它实在不应该是全民阅读的主干。但愿读“有用之书”多了,也会对“无用之书”渐渐感兴趣,然而这二者之间是否有逻辑关联的必然,仍值得怀疑。
  阅读的主干(读“无用之书”)与旁枝(读“有用之书”)其实关联度极小。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人类不光享受物质生活,还享受精神生活,读“无用之书”就是享受精神生活的最高级方式。如果理性分析,读上述例子中的“有用之书”其实大多不能算为精神生活,它其实还是物质生活的“附庸”,不是吗?读这些书只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物质生活罢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是生活的两个层级,不能说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涉足精神生活,如果能自然涉足的话那也是浅层次的……
  暂且打住,也许说着说着就要走入“人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之中,这没有长篇大论是解释不清的(此处省略10万字)。
  言而总之,阅读是最高品位的生活方式,而读“无用之书”是阅读的塔尖部分。全民阅读所倡导的自然应是高品位阅读,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魅力是无穷的,一试便知。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富足,殊不知物质享受有极限,精神享受是无极限的。可笑的是很多已远远摆脱物质生活挣扎的人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投入“黄赌毒”的怀抱,他们不知道读经典好书的精神享受的滋味,或许是懒得尝试吧。
  让我们共促全民阅读,多读经典好书、“无用之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的境界用在阅读上也会给我们启示不少。 
(《图书馆报》第269期 鲁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