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想学师范当老师,站在讲台上倾心向学生传授知识,却进了图书馆成为图书管理员,坐在服务台热心向读者提供咨询。图书管理员距离心仪的职业没有太远,教与学相助,促使自己与时俱进的想法没有落空,在图书馆工作挺好,心,安然了。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我的春天在图书馆里。
工作闲暇时在书架间徜徉,看书脊,读书名,顺手抽出一本想看爱看的书,充满喜悦,原地不动读起来,流连忘返。
有一天读书读得心动,手痒,于是有了第一篇豆腐干式的小文章,区区200字,尝到大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读书、写字成了最爱。
图书管理员不乏发表学术论文的专业刊物,但是缺少发表有关图书馆微论文、非论文的一席之地,缺少传播图书馆行业信息的一个窗口,缺少图书馆人释怀心声、放飞灵魂的一片天空,直到有了《图书馆报》。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我的春天在《图书馆报》里。
2010年9月,我在《图书馆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普京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新馆》。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图书馆添砖加瓦,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今天,我们这里,这样的一天正向我们走来……”
我引用这段文字作为演讲开场,反响非同一般。《图书馆报》赢得关注,《图书馆报》深入图书馆人之心,影响越来越广泛阅读;《图书馆报》的人多起来,为《图书馆报》撰文的人多起来;《图书馆报》为图书馆人推开一扇门,放眼图书馆的世界和世界的图书馆;我赢得赞扬,一篇篇文章如一缕缕春风吹拂,一篇篇文章如一丝丝春雨浸润,《图书馆报》为我架起一座桥梁,通往文字的彼岸。演讲结束时,我斗胆提出图书管理员不可以只是图书的管理员,管理图书,还应该是文化的使者,利用馆藏资源,传播知识。任性,因为有你———《图书馆报》。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这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我完成了华丽转身,以专业视角写图书馆的那些人、那些事。最初在《图书馆报》上发表的文章是译文,集中介绍俄罗斯图书馆。有一天,写字写得心又动,手又痒,一种全新的感觉,于是有了第一篇名副其实自己写的文章———《天津图书馆的两次变迁》。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这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我有两支笔。一支笔从事翻译,从俄罗斯出发,游历美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各国图书馆。每写到一个图书馆,都有身临其境、置身于此的感觉。人未到,心已到,是文字的魅力、文字的馈赠?一支笔从事写作,写自己的图书馆,记录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近一二年,这支笔也小有收获。心,落地了。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春天来了。追随《图书馆报》,我的文字的春天,也来了。
(《图书馆报》第264期 马骊(天津图书馆))
前一篇:讲好绘本故事,让孩子爱上阅读
后一篇:图书馆,我的第一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