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河北省图书馆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在采访馆长李春来时,一个重要的印象是他在言谈中流露出的对河北省图书馆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于下面的文字,就像他自己说的,“很快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有一千一万个不舍。”
记者:您是怎么与图书馆行业结缘的?
李春来:我对图书馆的情感,是在工作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2002年11月,受厅党组委派,担任河北省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兼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主任。自此,我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紧接着,又被推选为河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2008年,又被任命为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工作面逐渐扩大到河北全省图书馆事业的方方面面。
对我来说,担任河北省图书馆馆长以来,最艰巨的任务、最大的实绩就是组织实施了河北省图书馆的改扩建工程、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
河北省图原馆舍建成于1987年,历经20年发展,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的服务需求。
2002年到馆后,我和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争取新馆建设资金,从最初3650万元的整修复新项目起步,到2005年5月省委书记、省长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加大投资规模到11997万元,在原址实施改扩建工程。此后,两次调整追加投资到
3.1亿元,使总建筑面积增加到5万余平方米,年接待读者能力
200万人次。工程实现了河北省领导提出的“外观新颖、内部实用、整体和谐、体现特色”的目标要求,成为了代表河北省公益文化设施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其次是还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筹备成立了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组织实施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历了共享中心从无到有、从后进变先进的全过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1个省中心、
11个市级支中心、 172个县级支中心、
4.8万多个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乡(镇)、村(街道)的五级覆盖,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此外还筹备成立了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建设了高标准的古籍修复室和珍本书库,从根本上改善了古籍文献的保存与保护环境。组织影印出版了《畿辅七名家诗钞》,编辑出版了《首批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启动了《中华古籍总目·河北卷》编纂工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和班子成员以及图书馆全体员工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共同努力换来的。
十余年来,眼看图书馆一点一点建成、一步一步完善,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成长,对图书馆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书一刊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很快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有一千一万个不舍。
记者:河北省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是什么?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春来:我们的办馆理念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为所有业务工作的核心。至于说建设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标准。
在我们馆改扩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我想把它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图书馆。现在硬件上已经可以和世界一流图书馆媲美了,但受人员和经费限制,文献有待进一步充实,服务触角有待进一步延伸。
在文化部第
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时,我馆以993分的成绩名列全国一级图书馆前茅。现在,我们的服务平台已经建设好了,人员、设施、服务、读者等各方面也磨合得比较顺畅了。
2014年,我们提出了“双提双拓———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网络服务、流动服务和
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分馆、馆外服务点建设拓展服务范围,通过公益讲座、展览、社会培训以及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员工培训、优化馆藏结构和文献布局等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现年接待读者
220万人次。2014年,我馆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对河北省图书馆的远期目标,那就是要切实把它建成全省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文献编目中心、共建共享协调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业务指导中心和服务示范中心。我们要把河北省图书馆建成一个无处不在的图书馆,实体文献以分馆、馆外服务点、流动图书馆、街区自助图书馆等形式进学校和进社区、进基层,数字资源通过网络、电视、移动设备等进家入户到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下载。这个目标我们正在逐步实现。
记者:河北省馆在建设和服务上有哪些值得与同行分享的突出经验?
李春来:在资源建设方面,我们与河北全省8家出版社和200多家报刊社建立了业务联系,为我们缴送出版物样本。在节省购书经费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另外,我们去年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长讲故事”活动,邀请全省各基层馆长到我馆口述本地革命历史和承载的红色文化,我们负责录制、编辑、出版。这种口述历史资源采集模式填补了省内空白,口述文献也成为我馆馆藏体系的有力补充。
在读者服务方面,我们打造了多个品牌服务。一是联合河北省文化厅、教育厅、团省委,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现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1年。活动紧跟时代热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策划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每年参与的小读者由最初的几万已经扩大到十几万人,活动已成为全省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品牌。二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创建了“燕赵红色记忆馆”。该馆为馆中馆,融合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影像馆、数字中心等多种展馆的功能。该馆创办以来,吸引了省人大等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到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创办“冀图之旅”项目。根据不同的参观群体,有针对性地设计参观路线、体验内容,通过热情的讲解宣传我馆资源与服务。
记者:河北省馆工作的主干是什么?旁枝是什么?
李春来:主干:河北全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及业务指导;全省图书馆工作的协作协调;传统文献借阅、数字资源查询、信息咨询、二三次文献加工等阵地服务;网络及馆外延伸服务;开展示范性服务项目等。
旁枝:一是纸本文献数字化及数字资源制作,此项工作并非图书馆专长,可以委托专业公司来做,图书馆提出需求即可;二是讲座、展览、社会培训等拓展服务,个人认为图书馆在具体内容上缺乏专业人才,此项工作应以和相关机构合作开展为主,以求服务的专业化,但图书馆要作好整体设计,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努力扩大宣传和影响。
记者:现在各地自助图书馆建设大热,河北省馆对其是如何策划的?
李春来:在我们实施改扩建工程时,就在馆区周边设计了两种模式的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种是自助阅览室模式,读者刷读者证进入,可以在里面阅览,利用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一种是自助机器模式,读者只能借还,不具备阅览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我们又在机关、学校、社区等建设了4个街区自助图书馆,都是采用自助机器模式。去年,作为试点,我们又将馆区周边的一个小型自助图书馆改为数字资源自助图书馆,读者凭读者证进入,可以现场查询、下载数字资源。我们的自助图书馆建设都是示范性的,旨在为全省各地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记者:现在的公共馆服务有一种趋势,即“将一切文化元素都纳入其中”,您怎么看?
李春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公共文化服务包罗万象,有多种类型的文化服务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我不赞成将一切文化元素都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只有专业的机构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图书馆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主干工作,其他工作可以和其他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服务范围,但绝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只顾创新拓展,却忽略了自己的基础业务。
记者:理事会架构已在很多公共馆实现,河北省馆有没有这样的计划出台?李春来:
2014年,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电话咨询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进行了全面了解,对先期开展此项工作的各地图书馆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法人治理结构政策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以及理事会的组织结构、职责、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河北省和我馆实际,我们拟先期建立监督型理事会,待条件成熟后再转为决策型理事会,此项工作已纳入我馆2015年度工作目标。
记者:河北省馆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困惑是什么?
李春来: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收取“文献滞还延期使用费”和“文献污损丢失赔偿费”的依据。为了加快文献流通速度,引导读者爱护图书馆文献,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平等享受图书馆的文献服务,现在公共图书馆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收取少量“文献滞还延期使用费”和“文献污损丢失赔偿费”,已形成一种惯例。但由于缺少相关政策或法律依据,经常遭到读者投诉。因此,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为图书馆此类收费项目提供依据,以期更好地管理和保护馆藏文献,提高文献利用率。
记者:您如何看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李春来:展望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应该是通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共建共享,全面实现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均等化服务。共建共享,不仅指文献资源,更要包括人才、技术、场所、设施设备的共享。通过科学谋划,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群众能够平等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