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风筝的源头

(2015-05-20 16:13:06)
标签:

杂谈

探究风筝的源头 
  关于风筝起源及发展的各种争论在中国持久不衰,很多学者也对有关风筝的话题乐此不疲。
  多年来致力于物质文化史研究的徐艺乙,最早对“鲁班制造的木鸟就是风筝”的论断提出了质疑。徐艺乙认为,鸢和鹊实际上都是借的动物之名,它可能有一个体量上大小的关系,但是根据我们对风筝的基本定义,它只是一种可能带有自有动力的飞行器,不能把它作为风筝。
  潍坊学院的历史教授吴存浩,从事风筝研究二十多年,倾向“木鸢是风筝源头”的观点。他认为,关于风筝起源问题,在全国没什么必要争论,风筝起源不单单是一个因素决定的,它是综合性的因素。鲁班创造的是木鸢,作为鸢这种飞行物,不单单是木鸢,恐怕起源还要早一些。吴存浩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鸢很可能就是风筝的雏形。
  正当这场争论还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的疑问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连续飞行了整整3天。用木头做的大鸟,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对这一点,东汉学者王充曾经做过考证。
  他认为,鲁班的木鸟在空中飞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说飞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添加附会。
  今天的学者们,同样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一点。为此,人们不止一次试图从其他的文献资料上寻找突破口,但都无功而返。争论于事无补,捷径莫过试验,只有用事实加以验证了。正当学者们无处着手的时候,一幅被称作古代“木鸢”的图片悄然出现了,以至于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争相引用。据了解,这幅图片最早见于英国风筝研究专家达维特·贝拉姆的《世界各国的风筝》一书。书中称,这是由科学家们复原绘制的木鸢图形。
  风筝研究专家孔祥泽认为,风筝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受风和泻风,如果受风和泻风没有达到均匀的程度,就不可能飞起来。而由科学家们复原绘制的木鸢图形,不是真正会做风筝的人绘制的,是他们自己的想象。参照这幅图片制造的器物,飞上天去做不到,如果认定它就是古代木鸢的图形,恐怕很难让人相信。
  仿制市鸢飞天证实历史记载山东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
  2003年,他查阅了许多史书,潜心研究,同时吸收前人的成果,依靠多年的木工经验,费时 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重约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 3米宽,高 0.7米。
  孙继和准备做一个几乎从未有人尝试过的试验,把竹木材料的木鸢放飞到天空去。试验地点选在了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三级半。第一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以说明问题。在人们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鸢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了15分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题———“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鲁班制作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常见的风筝多数取材于纸张、皮革或者丝绢,用木头和竹子制造的木鸟究竟算不算风筝呢?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科学史家戴念祖认为,在科学技术史词典上,一般认为风筝是在空中能够飞行的轻小的,以人力不是以现代机械动力,借助空气的流动,使它能够在空中飘浮飞动的器物。按照这个定义,不管飞行器使用的是纸张、皮革,还是采用木头、竹子制造而成,只要依靠风力而不是外加的机械动力在空中飞行,都可以统称为风筝。这么看来,木鸢应该属于风筝。
  本文摘自《发明中国》(中国知见书系),CCTV《走近科学》编辑部编,巴蜀书社,定价:25.00元。
(《图书馆报》第26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