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书馆未来是否有“私人定制”服务?

(2015-05-13 15:30:45)
标签:

杂谈

百名读者访谈录之11

  访谈者:东莞图书馆采编部馆员
  被访谈者:麦田子,东莞市博物馆馆员,“80后”
  访谈时间:2015年1月中旬
   
  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图书馆的?
  答:接触到真正的图书馆,应该是从高中开始,此前就读的学校没有专门建造图书馆的条件。但第一次接触图书,是在小学,当时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在教室里面建了一个很小的共享图书角,大家带书交换看。

  问:所以,从那时起你就爱上了阅读?
  答:小学开始爱上阅读。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为养家糊口起早贪黑,从记事开始姐弟俩都是宅在家里自己玩。我爸虽当过几年民办教师,但家中藏书也很少,都放在一个大木箱里,有破损的《三毛流浪记》《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农业知识》杂志。那时我经常蹲坐在木箱边,看呀看……

  问:在图书馆阅读的哪些书对你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答:成长过程中读过的有意义的书真不少,但有两本印象比较深刻。一本是马蹄疾所写的《我可以爱——鲁迅的婚恋世界》。无论是上小学还是初中,我们都学习过不少鲁迅的文章,但对于鲁迅的介绍,语文老师永远只有一句:“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当我在高中图书馆内读到这本书时可谓“震撼”!原来鲁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被人为塑造的“神”。此后,我对人物传记类的书比较感兴趣,看这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猎奇,而是在学习。当然,个人认为写人物传记是颇有难度的,写得好的很少,至今看过最好的莫过于《陈寅恪的最后20年》。第二本是乡土教材,具体名字我已经记得不真切了。那时候我读小学,学校发了一本乡土教材,不是教科书,属课余读物,可能是我家所属的那个镇的文教办编的。那是薄薄的一本书,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特色、物产等。那是我第一次在书本中认识到家乡的历史,如今时隔多年仍然记得部分内容。此后我又读了一些关于广东的乡土教材,对广东文化有了一点了解。初中时,学校招来了一批来自客家地区的年轻教师,我为了好玩跟着他们学过一点客家话。现在想来,我如今从事的工作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有关,或许有当年潜移默化的影子。

  问:你寻访过几个国内知名的藏书阁?
  答:到目前为止,我只去过天一阁。我研究生是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又在博物馆工作,所以天一阁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

  问:在你利用过的图书馆中,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你需求的是哪个?为什么?
  答: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是我求学生涯中重要的“师友”。作为重点的综合大学,其藏书量丰富,且环境优雅,不同楼层带给我不同的阅读体验。一楼的读书长廊,花木围绕,透过玻璃天花和墙面,可见灿烂阳光和参天大树。坐在小圆桌旁读书,让人心情放松,适合在文学世界中翱翔。三楼主要供人自修以及取阅各种学科用书,十分方便,学习氛围很浓郁,让人不敢懈怠。四楼的特藏厅、五楼的珍藏馆和聚贤厅,我去得最多,那里的文献材料对于研究非常有帮助。在那种氛围中,翻阅古籍,仿佛与古人对话,内心充满着敬意,同时又恨不得把所有的图书幻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我另一位重要的“师友”,尤其是位于文德路的“中山文献馆”。中山文献馆所藏地方文献,对于我的学业、工作都十分重要。大四那年暑假,我跟着师姐每天去文献馆著录《木鱼书》,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工作之后,因需要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所以中山文献馆是我们必去的地方之一。在某些时候,一些图书资料也许并不起眼,但若干年后它也许就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因此,我觉得收藏图书、保护图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问:你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是怎样的?
  答: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是让人身心自由的地方。限于现实条件和管理需要,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必须有严格的借阅制度和防盗窃防污损的种种措施,对于珍贵图书更是严加保管。个人认为,这多少让人觉得受约束,破坏了阅读的兴趣。不知道将来图书馆的发展是否有“私人定制”服务呢?就是有一些空间可以供人租用,读者可以把它弄成一个小型私人图书馆,阅读、会友、雅集均可。这个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但我目前还是比较庆幸有一个接近理想的地方。我工作所在部门既是研究室,也是一个小型的资料室,里面有不少与工作相关的图书资料,需要阅读时从架上取下即可,用完后放回原位即可,唾手可得,十分方便。
(摘自《图书馆报》259期 乔真(东莞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