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由读书而读心,用知识和信仰成全一生

(2015-04-28 15:21:40)
标签:

杂谈

于丹:由读书而读心,用知识和信仰成全一生 
  4月17日,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就《读书与读心》为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的读者们(包括中学生、驻区部队官兵以及东城区街道居民)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号召生活、工作在东城的社会公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享受书香阅读。本报记者将于丹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整理和摘要,以期与读者共享。
   
  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
   
  在这样一个春天里,我们聊聊关于阅读的话题。其实读书在今天来说比过去要方便容易得多,拿到的书多,特别是现在的电子阅读,但是不是有了这个方便人就一定能读得好书呢?总是有人问我说,咱们讲一讲读书的目的吧,为什么而读书。
  我的中学在西城,我是北京四中的毕业生。我们那个班的同学感情都特别好,但是我们这个班已经有同学离开了,一位人民大学的教授,不到五十岁。你说有遗憾吗?有遗憾,但是他有他自己生命里的一种托付、安定和欣慰。送他走的时候,去火化场,他的太太捧着高高的一摞书。我们班的同学跟他太太说,你也不怕累着他,去那边还给他带那么多书,他太太云淡风清地说,他就喜欢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只要有这些书陪着他,他到那边就消停了,有书陪着他,他也心里头就能安静下来,能够待得住。我突然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所以孩子们,我不能告诉你们说读书就是为了知识,我们读了书以后就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在一个竞争的时代里读书就是人生的台阶,我们读了书以后我们就能够出人头地,就能够在社会上更有话语权。这一切是读书的结果,但它一定不是读书的终结。我想我们这个同学他不到五十岁就走了,大家心里那么遗憾,但是他告诉了我们,读书让人的生命不遗憾,就是他可以相伴灵魂,到任何时候读书给人灵魂的那份安顿也抚慰了他还在世的亲人朋友,也能让他的灵魂在书香里一直不寂寞,能辨别自己的坐标。我想这是读书真正的目的吧。
  所以我要说,读书这件事我把他分为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有用的阅读是刚才说的,为知识为文凭,无用的阅读为成长、为自己灵魂的安定。我们现在的阅读有个误区,就是有用的阅读太多了,无用的阅读太少了。
   
  为知识的阅读与为成长的阅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像咱们今天读书,每天都在增益,但自己的内心,每天都要放下一遍。读书以后你会学习一种悲悯,做人多不容易,人生在世多不容易。接下来老子说了一句话,他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刚才我说的道理就出自这段话,一个人到无为的时候内心没有多纠结、没有那么多烦恼,能够通透、柔顺、自然、欢喜,你能够打开整个的自己去跟世界结个缘分,这个时候就叫无为而无所为。
  中国最早的圣人老子说过,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读书是为了增进智慧的,但是智慧的开端不是知识,是明辨是非。也就是中国老百姓说的知道好歹,如果一个人念书最后念到不知好歹了,那你能说他真正有智慧吗?所以过去中国的农民老说,人得识文断字,会念书了才知书达礼。我要说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都市文明,识文断字的人越来越多,明辨是非的人越来越少。识文断字就知书达礼吗?你们看这四个字,知书与达礼是两个阶段,知书是达礼的途径,达礼才是知书的目的,我们现在有多少人知书而不达礼,把自己念成一个好孩子、念成一个精英,但是你反而不跟世界结缘了。我们的内心变得有很多的冲突,有很多焦虑,有很多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这叫明辨是非吗?
  我想说,读书能不能成为一个生活方式,能不能够明辨是非,能不能把书读化了,其实今天电子阅读比纸质文本显然方便很多,但再方便它仍然是一个外在的阅读器,什么时候把书读成自己的呢?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人,这是一个中国人熟悉的陌生名字,可以说这个名字很熟悉,但是这个人很陌生,就是王阳明。都知道这个名字,但是有多少人像了解李太白、苏东坡那样了解王阳明呢?我今天讲这个人的故事只为说明一点,就是读书为什么成全人。
  王守仁出生的年代是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他出生在浙江一个诗书之家,小时候名字叫王云,他爷爷给他修了一座过云楼,希望这个孩子有过云壮志,豪气冲天。但后来爷爷想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浊世里,人有凌云梦想就能成就吗?还是把目标定的近一点,这辈子真要守点什么守什么?就守住仁爱,所以就给孙子改名守仁,守住自己是守住世界的前提,建立自我是拥有世界的起点,一切由心生,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讲读书用心,读书容易用心难,书读了不走心叫白读。所以读书分两种,为知识的阅读走脑子,为成长的阅读走心灵,那是感悟。
  人脑子和心都得用才叫真的会读书。头脑和心灵的结合叫思,用头脑孕育我们的理性学知识,用心灵滋养我们的情感去学习成长和生活,在头脑和心灵之间有我们的人格底线就是这一生的有所无为究竟是什么,这就叫做有所思的人生。王守仁从小智慧过人,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问了他老师一个问题,什么是世界上第一等事。老师说像你爸爸这样考状元,读书就叫第一等事。这个孩子说不,“我以为不然,世间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说做圣贤比读书重要,也就是读书的目标是做圣贤,圣贤人格就是读书成全的一颗心。
  所以读书要是不走心最后它跟你的幸福无关。现在人都活在角色中,越活离角色越近,越活离自己越远。角色有时候是盛名之下可以绑架人的,头衔越走越高,人心就失去柔软,失去自我。王守仁17岁的时候儒家、道家还有兵法都修通了。18岁一考考中,接着意气风发不到20岁就考会试。你想想这个人少年得志是好事吗?所有嫉妒的人都在说你爸爸是状元,你从小写诗,状元总不能让你父子两代都得了吧,有才也不让你考,别说中状元,进士都不让你中,总是名落孙山,所以一年考两年考,一直到28岁。连考十年,这样一个才情过人的人,抗得住这种蹉跎吗?但是一个读书走心的人会有他内心的答案。王守仁说,世人以不第为耻,没中第就脸上无光,我以不第动心为耻,我以没考中就变颜变色出不去见人,这才叫羞耻,看看这个人的心,这就叫被读书成全了的心,书是自个的,我多念十年书有什么不好?所以我念的这些书照样是自己的。

  把读书变成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
   
  念书这件事,小的时候念,长大了的时候悟,有点像牛吃草的反刍,你说现在守着课堂,守着各种念书的方式,这些都是草料,你说现在我没明白,没明白没事,记性好,哗啦哗啦都读,等到后面一点一点重新咀嚼反刍,那个营养才是消化,王守仁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才领悟,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他说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圣人只做一事不可分为二处。知识分子的良知是改变现实。学问是带在自己生命里的,以后你们会明白,总有一天钱财权力,甚至你自己的子女都会离你而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砍了你胳膊砍了你腿都拿不走的,一是信仰,二是学问。
  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让你在苦难的时候知道信仰和学问是刻在你骨子里的东西,一个人少年发愿十岁就追问要做圣贤,这个人是倒霉时候有能力自救的,我们不说学问这个东西怎么给人锦上添花,我们说在倒霉的时候它是可以雪中送炭的。 46岁到53岁,这是一个男人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但王守仁退居到自己的老家浙江,辞去所有官职住阳明书院,史称阳明先生,所以从这个时候大家才尊称他王阳明。我讲这个人的名字是为了告诉大家其实念书不是为了在顺风顺水的规则中锦上添花,是一旦规则你不可掌控,你抱怨命运对你不公,你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响的时候你生命里还有什么?信念和学问别人是拿不走的,其实读书无非是这样一件事,从现在开始读书,最后读出来一颗心能够和书里的世界结缘。
  所以读书和读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就是先读自己能够投入的有兴趣的书。在一个全民阅读时代,我要提出一个命题,就是我们有多少有效阅读。其实我们要思考一个命题就是无效阅读都是伪阅读。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真伪莫辨的世界,什么是明辨是非,就是去伪存真,做个真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书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念书的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想要求真,想要被书香成全,就要让阅读成为习惯。我们今天的中国,整个的经济实力上去了,各种有形指标都是可以排名的,但是国民素质怎么排名?我们今天说全民阅读的阅读榜大家可以看到,但是我要说一个问题,我们阅读榜里有多少是无效阅读,比如说我们被老师和家长压着的阅读,读出了对书的烦躁厌烦,读出了一辈子都不想看书的感觉,这是有效阅读吗?再说今天的电子阅读大家是方便了,电子阅读带来的碎片的信息就全都有效吗?我也上朋友圈也转朋友圈,有很多精彩的论断,但那不是阅读的全部。如果家家户户在吃饭的时候每个人低头刷朋友圈,不聊一句天,饭都吃不香,这是好的阅读时代吗?
  电子时代全面来临了,我们的出版、包括版权的引入到了一个最繁荣鼎盛的时候,但这意味着我们就拥有真正的书香和浸润灵魂的生活吗?这中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每个生命是否愿意因为书而与世间结缘,因为读书而达到读心,只有我们自己宁静下来不浮躁,把读书变成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我们才有这个缘分。人跟书也是这样,今天我们结了一个美好的缘,能不能真正抛开碎片完成深阅读,能不能够让这种阅读融入身心,能不能像王守仁那样在一个人百死千难之后对于文化和文明保持信仰和传承的力量?让我们在一个阅读时代中提升有效阅读,远离浮躁喧嚣的伪阅读,让我们跟读书结缘,变成生活方式,而去掉那些功利的东西。不仅让读书作为知识成全职业,更让阅读作为心灵成长的滋养剂,可以相伴终生甚至可以留给后代。如果做到这一切我想今天我们不白结缘,每一个人会用自己的读书守住这个份,由读书而读心,用知识和信仰成全自己的一生。
(摘自《图书馆报》257期 白玉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