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还记得小时候离家不远的一条街道上,开着一家私营书店。每天上下学时,我都会路过那里,而每次路过那里,我都会将车骑得很慢很慢,好像自己能够透过橱窗看见摆在书柜上的一本本精美的图书。我很喜欢看书,所以就背着妈妈把早点钱省下来,存够了用于买书。那个时候,即便口袋里的钱足够买两本我都很想要的书,我也只会一本一本地买,这样我就多了一次去书店的机会。而每次一到那家书店我都会呆上半天,几乎把每本新到的图书都翻阅一遍,直到脚站得麻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离开前我都会买一本书带走,所以老板在收拾被我翻过的图书时也从不说什么。
上大学时,那家私营书店开始歇业。歇业了很多年,直到我大学快毕业,才正式改为五金店。虽然大学里的图书馆可以满足我对读书的渴求,但每次路过那条街道,望着已经不复存在的书店,心里总会怅然若失。
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知识、查询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据统计,网络书店的销售额是实体书店销售额的10倍之多,而每年还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究其原因有四点:1.网络环境下购书更加便利。实体书店相继倒闭这一现象不能说明人们不爱读书了,相反,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更需要多读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不过,相较于到书店去买书,很多人喜欢呆在家里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想要哪本书,轻轻一点鼠标即可享受送书上门的便利。2.网络购书折扣大。我大学毕业后,最喜欢到图书大厦和图书批发市场去买书。图书大厦环境好,而且都是正版图书,但是图书都不打折,对于刚毕业、工作尚不稳定的我而言购买全价书的确有些奢侈。图书批发市场虽乱且嘈杂(我还丢过自行车),但那里的图书基本都能打到8折。若说8折,折扣力度已经不小了,但是反观网络售书,当当网每本书的折扣都不同,畅销书大概是6.9折,推荐的人气好书从4.9折到6折不等,在图书尾品汇折扣最低可到3折,更有5元、10元的特价书,而且买书一律免邮。3.网购环境更随意。我小时候到私营书店,如果光看不买,老板就会不乐意,会甩脸色。如果是在网购环境下,就不会有这种尴尬,买不买书都不会受到限制,对于面子薄的人来说网络购书更加随意。4.先看评论再下单。很多读者买书纯粹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在选购图书方面就比较随意,比如先看看豆瓣网站上读者的图书点评或者社交网络上亲朋好友的推荐,根据推荐去选购图书。而到实体书店,则需要自己一本本去翻阅浏览,肯定费时费力。实体书店相较于网络书店唯一的优势就是“实体”,它既可以看得见又能摸得着,读者可以亲身体验每一本书的设计、触感以及内容文字。但这唯一的优势因为很多读者“书店看样,网络下单”的消费习惯而不再成为优势,而成为“实体展品”。
仅仅就买书而言,我更倾向于网络购书。因为在图书馆工作的关系,所以我在购书时一般买的都是看过的好书,我认为值得珍藏、值得反复去看的书。另外就是给孩子买书,因为孩子小,所以一般都给他买贴纸、绘画方面的书,这类书淘宝网上价格非常划算。虽然我支持网络购书,但在实体书店里翻开一本新书便飘出一股淡淡的墨香,以及沉醉在字里行间里的那种情怀,却是在虚拟环境中感受不到的。所以实体书店,我恳求你,请不要消失。
那天,当我看到离家不远的购物中心新开了一家名为“牛子牛书馆”的实体书店时,欣喜若狂,第一时间参观这里并办了会员卡。在这嘈杂的购物中心居然还有这样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僻静所在,也算是一大特色。只不过与传统概念里的实体书店不一样,传统的实体书店以图书销售为主要经济支撑,而“牛子牛书馆”与其叫做书馆,不如称为书吧,这是集精品手工设计店、书店和咖啡店为一体的新型书店。它在出售图书的同时,也出售咖啡饮料、食品和一些与书籍相关的小工艺品。其实类似的书吧还有坐落在大悦城内的“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该店虽卖书,却不以图书折扣来吸引读者,而是向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专业的选书推荐。书吧里面图书的种类并不多,大概只涵盖文学、艺术、财经、地理、养生这几类,但几乎都是当下的热门图书或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书籍。相较于网络书店,书吧更注重于读书的氛围,它给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块精神的润土、一个舒适的栖息地。而且,书吧在整体布局上会让人感觉很惬意,无论对于希望长时间阅读放松身心的读者,还是匆匆而过的路人,只是一望,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我第一次到书吧,呆的时间越长越感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每一个小艺术品都让我觉得很新奇,每一本图书我都想拥有。
人生因为读书而丰富,城市也因书店的存在而别具意义。实体书店的发展若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销售,而是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做,将文化体验以更有价值的方式与经营挂钩,相信在未来,它仍会是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摘自《图书馆报》第245期A21版,作者韩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