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与图书馆有关的专业书车载斗量,在“读秀”上一搜即知,近三万种!对一名图书馆员来说,恐怕一辈子也读不完,也无需读完,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研究兴趣择优读之。但有一类书对所有图书馆员来说都应务求通晓,这就是关于图书馆精神的论述。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是支撑每个从业人员的精神动力。此类书实乃图书馆员之从业必读。笔者虽目力有限,但自谓对其中三本书感慨颇深,受益良多,故愿向同行推荐之,以求共享共勉。
其一是《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李昭醇、邹荫生主编,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图书馆论坛》曾有一个广受关注与好评的栏目———“从业抒怀”,该书即是这个栏目的精选文章汇编。因为作者都是业界同仁,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极易引起共鸣,读来时而亲切生动,时而宁静自然,时而为之动容,时而与之共舞,不知不觉间就被他们那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赤诚和激情所感染,并油然而生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前辈图书馆学家的求学和从业经历及体会。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思想单纯,信念执著,对职业的选择并不去过多考虑对它的认识和兴趣,而是信奉“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而一旦“定了终身”,也就长相厮守,并且干得有滋有味。可能有人说他们很傻,但他们却觉得这是自己的骄傲,因为他们从事的是最能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之一,并且自豪地唱着《图书馆员之歌》。
其二是《图书馆精神》,程焕文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出版。程焕文是著名的近代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和图书馆管理者,也是国内最先倡导图书馆精神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应者寥寥,到锲而不舍、终成燎原之势,其格物致知、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和以史为鉴、肝胆相照的人文情怀本身就是当代图书馆精神的最好写照。该书即是作者多年来图书馆精神研究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高屋建瓴,气势恢弘,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崇高使命感。图书馆员要了解百年图书馆的历史和文化,树立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图书馆精神,此书不可不读。
请看作者对“文华精神”的一段评论:“‘文华精神’并非是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集体的精神,是逐渐积累沉淀起来的优秀传统精神……是中国图书馆界图书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一种风气、一种风貌、一种传统,而这种风气是一种主流的向上的风气,这种风貌是一种旺盛的奋进的精神风貌,这种传统是一种不朽的优秀的传统……图书馆精神乃是中国图书馆界的最宝贵的财富。同时,图书馆精神不仅是抽象概括的理论和思想,而且是具体的实在,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以沈祖荣为代表的一代图书馆界先驱的一生中发现得到,而且更可以从今日的许多图书馆学家、学者,甚至一般的图书馆人身上感觉得到。”多么有胆有识,精彩感人,难怪作者在图书馆界拥趸无数。
其三是《快乐的软图书馆学》,王波著,海洋出版社2010年出版,2014年再版。作为图书馆界最具学术前途的少壮派学人,王波的著作时隔四年后的再版,而且是以丛书的形式囊括作者的所有著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作者在业界的影响和受欢迎程度。据说一些图书馆曾组织馆员集体学习该书,这真是明智之举!诚如书名所言,作者给我们奉献了太多的快乐,捧腹之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甚至爱极生怨:王波,你早干什么去了?非是蛮横无理,实在是听了业内太多的抱怨和委屈,以至于使“抱怨成了一种行业习惯,简直令从业者感到憋屈极了”。感谢王波,用他的睿智自信、幽默放达冲散了整个行业的自艾自怨,为无数患有精神焦虑和职业倦怠的图书馆员注入了正能量,可谓功莫大焉,同时也实为其阅读疗法之最佳佐证。
当然,如果你以为作者的快乐来得轻松随意就大错特错了,在他那貌似没正形和不靠谱的调侃背后,实则是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很不轻松!编辑对其评价“不好惹”,不要说改一个字,就是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斟酌再三,足见其对自己文稿的严肃和苛责。内容就不用多说了,从图书馆学理论到图书馆学人,从图书馆界专业会议到图书馆学新书,应有尽有。尤其是关于图书馆精神的独到论述,即临书仙的精神、逗腐儒的精神、书骨精的精神和书间道的精神,生动有趣,入情入理,并辅之以实例和可操作性,令人俯首赞叹,拍案叫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