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书馆报
图书馆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92
  • 关注人气: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家书屋:不容忽视的出版增长点

(2013-03-07 08:48:33)
标签:

每一

只不过

网络

理论

下一步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国内出版社库存居高不下且连年猛增,这已是书业中人都知道的问题了。如何找到好的销售渠道,把自己出的书卖出去?在零售和图书馆馆配已被做滥的现实下,还应该想到可能被忽视的———农家书屋。
  图书销售对象主要分两大块:个人和机构。通过零售把图书卖给个人,起决定作用的是读者对书的喜好,大背景则是国民阅读率不能老这么低迷。出版社揣测读者对一本书的喜好与否并不是手拿把攥的事,于是就出现很多书卖不出去。也可以说,针对个人购买者出书是要冒不少“风险”的。有没有“风险”较小的渠道呢?当然有,即卖给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
  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藏书量日丰,且每年更新,图书馆由此也成为出版社的一大客户,日益受重视。图书馆的很多藏书读者未必会借阅,但馆方必须收藏,因此出版社揣测图书馆对一本书的喜好与否不用像对读者那样费心,只要把自己的书做出价值即可。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投入不断增加,出版社也不用担心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会因国民阅读率的低迷而有所减少(其实甚至相反)。所以,出版社对馆配这一块连年重视也就顺理成章了———机构购书是“风险”最小的销售渠道。
  然而提供阅读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可不仅有图书馆,还有农家书屋。出版社对农家书屋的重视程度与对图书馆相比,整体给人的印象是非常不够。农家书屋有其自身特点,分析起来,它有望成为出版社图书发行的一个增长点。
  截至2012年8月,农家书屋已完成了60万行政村的全覆盖。 60万家农家书屋,若按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每家书屋至少藏书500种1500册的标准,加起来的数字非常可观。而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还因地制宜地增加品种数量,如湖北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图书配备的标准变为不少于1200种 1500册。种数增加,是出版社的福音。自然,农家书屋配书与图书馆配书的程序不同,农民属特殊群体,其阅读选择要有“针对性”,为此总署会不定期组织制定《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全国各地也会按照此目录并结合本地特色制定各地的目录。在总署的《2012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中收录有5200余种图书,再加上各地自定的目录中的图书品种,种数十分可观,几万种不在话下。这么多的品种数量,理应能吸引出版社积极参与其中,促使将本社图书打入目录中。
  当然,藏书品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每年的更新品种。只有农家书屋的图书品种每年更新,才能为出版社相关图书的常销提供保障。虽然农家书屋在维护过程中屡屡传出图书更新滞后或无钱更新的负面消息,但毕竟是少数,大方面还是令人放心的,因为各级财政对此的支出是“死命令”。去年11月,财政部明确了 60万家农家书屋的后续资金来源:从2012年起,每年给每个农家书屋拨2000元用于出版物补充及日常运行。此外,各级地方财政也有相应的资金保障,江苏省就下发了 2012年度本省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补充资金1750万元。有了这些资金的保障,就有“源头活水来”,应该能为出版社积极开拓农家书屋市场提供动力。以农家书屋每年图书更新10%~15%计算,粗略估计每年的图书更新份额就有二三十亿元(相信会年年增长)。数字虽不算“巨大”,但也绝不容忽视。
  在将本社图书打入各级推荐目录的过程中,有的出版社就非常积极,甚至分出人力专为农家书屋“打造”图书。如江西教育出版社就为此专门打造了“农家书屋九九文库”,青岛市则专门组织地方社出版了“农家常见疾病自查手册”丛书6种,这样的书不适销对路才怪。即使不专门打造农家书屋图书品种,很多大众图书其实也适合农家书屋。在固有观念中,总是爱把针对都市群体的图书和针对农民的图书分为不相干的两种,这种观念是不是过时了?农民虽然是特殊群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与都市群体日渐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融合首先是在观念上,从根上说是文化素质上,这自然反映于阅读品位。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安仁县豪山乡豪山村的民办农家书屋“豪山图书馆”,已培养出了百余位大学生。这些农村学生正是得益于在书屋中大量的前沿阅读,才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养,从而走出山村。《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也正是通过大量的人文阅读才让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与众不同。在江苏省沛县,有400多位农民通过在农家书屋阅读法律而成为“土律师”。这些都说明,一些表面上针对城市群体的大众图书,也适合于农民,农民的阅读品位和潜力不容低估。只不过,为农家书屋配书需要价廉物美,出版社在打造或配给相关图书时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在总署《2012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中的图书,平均定价为21.46元,做到了“价廉”。至于说通俗易懂,图书市场上各领域的普及读物甚至是“傻瓜书”难道还少了?这些从理论上说无不适用于农家书屋。
  无论是为农家书屋专门定制图书,还是以现有图书品种打入农家书屋市场,前景都不可估量,具体还要看出版社怎么运作。为此,详细了解农民特别是当地农民的阅读需求是必要的。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就曾专门派出调研组,深入到河北农村开展农民阅读调研,调研结果是:农民对政策法律类图书的需求要超过农业技术类。而文学类、休闲类图书品种缺乏,也是不少地方的农家书屋所反映出的问题,这也频见于报端。因此,农家书屋的藏书应同时关注农民的实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就为出版社的大众图书提供了不少机会。其实,即便是实用类图书品种,农家书屋的配书也做得很不够,为此总署还会不定期调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的品种结构。如在 2012年的目录中,财经类图书便增幅明显,增长近50%,这可以为擅出财经图书的出版社参考。众所周知,现在的财经图书出版,很少有出版社不参与其中。
  在总署的2012农家书屋推荐目录中,少儿类品种的增幅也很明显,不在财经类之下,这为少儿社和相关出版社提供了机会。在阅读上,农村儿童理应与城市儿童逐渐接轨,因此只要无关价格因素,有很多种类的少儿读物适合农村儿童,这才能让他们在阅读品位上打下良好基础。总署对农家书屋少儿类图书品种的重视,是有原因的,即农家书屋对“留守儿童”关爱作用的凸显。2012年,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总署给予了更多关注,明确提出希望农家书屋承载起“第二课堂”的职能,以帮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据行业数据显示,在农家书屋的出版物配备中,少儿图书一般要占到总量的10%~15%,并有望逐年提升。
  财经、法律、文学、医药、保健、少儿、科教……除农业技术图书之外,其他种类的图书也都是农家书屋所需要的,这明显反映在总署及各级农家书屋推荐目录中。只要根据当地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价廉物美且通俗易懂的大众图书就理应能在农家书屋市场找到出路。即便是库存图书,在馆配市场没有销路,也可以考虑尝试农家书屋市场。在不久前结束的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淘宝旧书专区中,很多人文类旧书以5折甚至更低的折扣出售,而这些图书大多品相新,没有时效性约束,完全可以适用于农家书屋,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人文阅读需求。如果各级农家书屋主管部门能够灵活看待库存旧书的价值,就不但可以让出版社的大部分库存书找到出口,还可以让农家书屋图书在进货上省却不少资金,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而对此,一是需要主管部门措施灵活,二是需要出版社联合起来积极主动去促成。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农村的一些变化,也需要在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时考虑进来,以便更加有针对性。例如,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行政村实际上已经成为城镇的“社区”。为这些农家书屋配书时,农技类图书就可以不予考虑,其配书品种与社区书屋大致类似了。有鉴于此,各出版社的大众图书销售无形中就多了一个渠道。再例如,现在一些农村中的青壮劳力均外出打工,留守村中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等于是消失了一个重要的阅读群体,文学类、财经类、法律类图书的阅读对象似乎大为不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中的壮大,各地兴建农民工书屋的举措也是此起彼伏,用于填补农民工实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图书大有市场,这类图书与我们平常接触的大众读物的区分已不明显,每个出版社都潜藏着机会。
  有一个数据:仅以贵州省为例,贵州人民、贵州教育、贵州科技、贵州民族和贵州大学5家出版社的农家书屋图书发行额占比高达30%~60%。受益最多的是贵州大学出版社,该社2007年成立之初,发行网络为零,借助本社图书上榜总署的《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便就此打开了图书销售市场。目前,每年农家书屋的图书采购量就占该社图书销售总码洋的60%。这5家出版社均表示,如果没有农家书屋图书的政府采购,他们肯定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希望今后农家书屋能继续走进每个自然村。
  的确,农家书屋在全国行政村全覆盖后,下一步还有望向自然村挺进,再加上现有农家书屋每年图书品种的更新要求,无疑将是出版社新的且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现在都说少儿市场是书业的朝阳板块,其实相比之下,农家书屋市场也不遑多让。只要出版社用心开拓,未来就有希望,且这个市场对每一家出版社都能提供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