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海娥
“出版社社长最重要的角色特质就是拍板决策。我认为决策所要具备的所有条件中,有两点最重要:无私和科学。”这是记者采时他所说的话。“无私就是要站在出版社的高度进行全局决策,以出版社整体利益为唯一出发点,做到公平、公正。而科学决策则很不容易,这需要对现行的方针政策和市场趋势有很充分的理解,是对社长综合素质的考验与要求。”郑伟良认为,不同的管理层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作为社长,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两个转折奠定基础
中国纺织出版社是一家有着近六十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出版社。作为该社的现任社长,郑伟良在此次采访中和记者一起回顾了中国纺织出版社的创新发展之路,探寻了出版社能够持续发展背后的原因。
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纺织出版社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人、资产过亿的规模,其间经历过多次的困难和坎坷。但每次出现困难的时候出版社总能化险为夷,这依靠的是新老职工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书写着出版社的历史轨迹。
郑伟良说,“在这些转折中有几个值得书写和思考的地方。第一是出版社从专业社到综合社的转变,这是一个出版社从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只有走这种多元化发展道路,出版社才能从单一的出版发展瓶颈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二是出版社的转企改制。转企意味着自负盈亏,出版社要进入市场,对于出版社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从体制上来讲,事业单位无法上市,无法进行资本融资,而转成企业之后就没有了这个限制,出版社就能够借助资本这一经济杠杆迅速放大优质资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说,这两点转变对中纺社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郑伟良作为社长的科学决策。
科学的决策加上“创优势品牌,促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指引,中纺社发展成了书刊两轮驱动、生产码洋近三亿元的综合型出版社,在业内的话语权也不断提升。
“一体两翼”凸显优势
“出版社品牌实际上就是图书品牌。对于出版社来说,真正能体现品牌的就是图书,中纺社的纺织、服装等专业图书出版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核心价值所在。”郑伟良介绍说,中纺社的产品主要以图书和期刊两大块为主,可谓是“一体两翼,各有优势”。图书方面,纺织、服装等专业图书占专业图书市场的绝对优势,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产品延伸时,郑伟良从出版社的整体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自己无私、公平、公正的角色特质,带领着出版社快速发展。“近十年来,出版社重点拓展生活图书板块,像服饰、情趣手工、美食类图书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期刊方面,时尚类期刊《昕薇》不仅实现了销售市场多年排名保持领先这一目标,今年还实现了《昕薇》品牌实体化开发,进行了品牌输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真正将仅仅靠期刊销售和广告的单一经营模式发展成为品牌多元的产品经营模式。”
出版行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更多并不是依靠硬件投入,而是靠人的支撑。如果出版社没有相应的人才去占有市场,其发展无从谈起。郑伟良认为,从品牌体系建设的情况来看,人才是第一位的。“优秀图书的背后是一个个优秀的编辑,没有优秀编辑就没有优秀图书,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品牌就是出版社品牌。人才战略是中纺社‘十二五’发展战略之一。一个人能带动一个板块的崛起,这在当今的现实中屡见不鲜,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社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出品高质量的图书,才能让图书、让出版社在市场上站住脚、站稳脚。
因为深切了解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郑伟良非常注重出版社的人才建设。从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全方位打造人才建设平台。
“对待人才要公平、公正。”郑伟良表示,首先是人才队伍。“出版社一定要有领军队伍,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不能目光短浅,只用眼前人。”郑伟良说。其次是制度建设。从2011年开始,中纺社开始建立企业化的薪酬体系,这样能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好的发展通道。最后是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了解市场需求 让出版社
更具竞争力
每个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中纺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难题,但每一个难题的破解都成为了推动出版社大发展的动力。”郑伟良说。
目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中纺社从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转变,这种转变既包括技术的改变,也包括观念、意识的转变,需要领导者从创新和发展的角度全面跟进。
“除了这些,出版社的渠道开发和维护也至关重要。”针对这一工作,中纺社采用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进行渠道建设和维护。郑伟良介绍,所谓“抓两头”就是策划和营销两个方面,“带中间”就是整个生产环节。同时,中纺社也很关注新媒体营销模式,比如微博营销等手段,让出版社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时代前沿。
作为一个专业出版社,中纺社很早就开始面向市场。几乎没有行政、政策层面的拨款,其图书也完全面向零售市场。这使得中纺社较早地开始用市场的眼光进行自我审视,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也让出版社更精准了解了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时下颇受关注的数字出版为例。郑伟良说,现在,各出版社都越来越重视数字出版,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收入呈现出绝对量的增长,但目前业界对于数字出版还是雾里看花的状态。中纺社目前正在和中国移动等机构进行合作,但能否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还有待于考证。“想要达到合作共赢,这不仅需要出版社从内容上对移动公司进行支持,也需要移动公司对于数字出版战略有长远规划。”
事实证明,无论是渠道建设还是发展方向,郑伟良都用自己的科学决策为出版社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出版业会成为竞争更有序的行业
服务理念的培养是中纺社一直致力的工作之一,在服务理念方面,该社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从信息流的角度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服务,另一个是从物流的角度为图书卖场和读者提供支持。
郑伟良说,为作者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编辑帮作者做一些工作。例如出版社要出版一本咨询图书,作者工作繁忙,那么社里的编辑就可以通过聆听作者的各种演讲报告,对其观点进行记录,然后由编辑协助作者完成作品。
为读者提供服务是利用各种渠道向读者传达各种形式的书讯,比如纸质的东西,数字的东西。如出版社发展卖场信息员,由信息员代替卖场销售人员引导消费,这既有利于减轻书城工作人员的压力,也有利于读者更加便捷、准确的购书,同时也可以帮助出版社的图书脱颖而出。
“另外,我们针对专业图书还建立了读者数据库,再有就是与图书馆、书店、网店的衔接,通过对以上渠道的读者进行分析,帮助出版社更好地为读者进行服务。”不能不说,作为传统老牌社,中纺社自身的服务的确做得很好、很到位。
对于出版社未来的发展规划,郑伟良表示,发展肯定离不开集团化,这是大方向。就目前来看,品牌战略是出版社发展的重点方向。无论出版社做什么,一定要创造品牌,品牌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中纺社是以专业图书为基础,靠销售培育优势图书板块,同时开发期刊品牌衍生业务来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对于出版工作来说,以专业图书为核心,以大众图书拓展市场,着力培养优势板块,是出版社目前的发展思路。市场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无优势就无法立足,所以中纺社定位的核心板块必须保证市场占有率在前3位,甚至要持续保持第一的水平。“出版社有自己的核心作者,他们作为出版社的智囊团对社里的品牌图书甚至出版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借助此次《图书馆报》的采访,郑伟良也表达了自己对出版业的一些期望。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出版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出版行业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下,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相信未来的出版市场会更加有序,有更多有利于精品力作成长的机制。借助国家文化发展大势,图书出版业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有序的行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