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书馆报
图书馆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46
  • 关注人气: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儿童图书日”,你知道吗?

(2012-04-13 18:33:26)
标签:

少儿

中国

儿童阅读

阅读量

安徒生奖

文化

分类: 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王巍

    提起4月1日,十个人里得有九个知道是愚人节,但要是问4月2日是什么日子,恐怕十个人里至少有一多半会摇头表示不知道。其实,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这一天也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请问,你知道吗?

    1967年4月2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迄今也有45个年头了。国际儿童图书日的宗旨之一,就是使全世界各地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到具有高文学水准和高艺术水准的图书。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被形象地称为儿童读物界的“小联合国”,目前,全世界有69个国家成立了IBBY分会。大家熟知的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奖,也是由IBBY组织的世界大会颁发的。

    在过去的45年中,每年到了4月2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在全世界儿童中开展读书活动。“书之光”、“书籍是我富有魔力的眼睛”等等图书日主题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儿童阅读,影响了一代代儿童成长。

    中国的少儿出版界从1986年开始参加IBBY的活动,1990年成立了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二十几年来,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致力于将国际儿童图书日引进中国,设定每年4月2日为“中国儿童阅读日”,并为此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共同架起儿童与图书的桥梁,让中国的儿童与世界儿童一样同处一个阅读起跑线上,以此促进中国儿童阅读,引领中国儿童成长。

    尽管如此,国际儿童图书日在我国普通民众间的认知度仍很有限,体现在4月2日这一天,就是除了有限的一些机构(如个别少儿图书馆)还在热心地组织读书活动外,整个社会几乎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国际儿童图书日因此显得格外冷清。很显然,在影视网络和电子游戏构筑的声光世界中,在教师家长精心布置的所谓成才规划中,以及在社会日渐浮躁的大氛围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少儿出版界乃至所有关心中国儿童成长的各界人士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尴尬。

    2004年发布的《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是有关我国儿童阅读状况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令人忧虑,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两三岁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3万字,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5000字,只是他们的1/6。

    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儿童的阅读状况是否有了改进呢?有,但是幅度有多大,恐怕每个关心儿童阅读的人心里都会有大致差不多的判断。毕竟,这些年来的教育环境、竞争压力大家有目共睹。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开展的“2011年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5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究其原因,近四成(36.6%)的小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是影响他们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

    在专家看来,我国的儿童阅读主要存在几大问题,一是儿童的阅读量不够,二是真正适合儿童的读物有限,三是中国目前缺乏明晰的段级读物区分,尤其是面向低幼的读物极为缺乏。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开展早期阅读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大家都看到的——家长们愿意花钱,但不太愿意花时间。

    参考国际上的例子,在新加坡,婴儿出世时,护士叮嘱产妇的事项中,有“如何读书给婴儿听”这一项,小娃娃一出世,除了喝奶睡觉,还有资格办借书证。政府鼓励婴儿与母亲进行亲情联系是以读简单的故事,唱儿歌的方式进行的。在以色列,孩子到了百天,家长要把书涂上蜂蜜,让孩子用舌尖去添,让他感受到书是甜美的。在美国,1997年末就由政府发起一场阅读运动,建立一支由百万公民自愿组织的辅导队伍,确保美国学生在二年级结束前,能够独立看书。日本在青少年中开展“每天晨读10分钟”活动……

    同样是“2011年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超过九成的小学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提高素质,应当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家长方面,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帮助作用,也都认同读书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面对冷清的国际儿童图书日,我们是否应该做点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