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书馆之城”离我们有多远?

(2012-03-21 08:59:32)
标签:

珠海

深圳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人民日报》

建设

文化

分类: 馆界·观察
“图书馆之城”离我们有多远?

  ▲东莞的“图书馆之城”建设已初具规模。

    □本报记者 鲁楠

    2003年,深圳市正式提出打造“图书馆之城”。

    2004年,紧邻深圳、经济同样发达的东莞市开始建设“图书馆之城”。

    2010年,昆明市召开了《昆明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听证会。

    2010年,深圳发布《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2011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点起一盏明亮的灯——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文化资源共享纪实》。

    从2003年至今,“图书馆之城”一词的出现已近十年,何为“图书馆之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图书馆之城即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达到提供丰富资讯、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这是深圳图书馆给出的“图书馆之城”名词解释。简言之,“图书馆之城”就是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区划为布局建设的一种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图书馆之城”最大特点是图书馆建设从关注单个图书馆的发展扩大到整个区域(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图书馆,即一个区域(城市)的整个图书馆系统,旨在解决图书馆服务的均衡与便捷问题,在价值目标上着眼于图书馆的“公共性”。

    “图书馆之城”也确实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近几年来,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的统一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现已包括深圳图书馆和龙岗区、坪山新区、盐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共147家公共图书馆及160个自助图书馆。

    目前东莞全市已成功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形成了含1个总馆、51个分馆、102个服务站的地区图书馆网群;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实现了图书馆在时间上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空间上覆盖全市32个镇街的体系化服务。

    处于西部地区的昆明也开始了“图书馆之城”的探索。2010年,昆明市召开了《昆明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听证会。此后的5年,昆明将着力打造“图书馆之城”,营造“书香春城”氛围,让文化品质助力“魅力之城”建设。打造“图书馆之城”是建设“文化昆明”的一个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昆明的图书馆服务网点将遍布全市,实现全市图书文献通借通还。

    对于“图书馆之城”,同样是经济特区的珠海也没有只做旁观者,也正在畅想一座“图书馆之城”。珠海市图书馆馆长王彪认为,珠海要实现以总分馆体制为基础的“图书馆之城”建设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第一,珠海城市规模小,较易实现。第二,珠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广东列为中游,但毕竟已是千亿城市,人均产值1万美元的水平。以这种水平和魄力,要实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应该是有希望有能力的。第三,有一定基础和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珠三角广、深、佛、东莞、中山及香港、澳门等特区以及像苏州等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第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为珠海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背景和适宜的发展氛围。

    不可否认,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对于“图书馆之城”的发展模式亦是如此,衡量“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效不是建成了多少家图书馆、藏书量有多少,而是图书馆的绩效,是图书馆通过服务取得了多大的社会效益,服务才是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真正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建立法制保障机制是促进“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持久发展的关键。此外,宣传也应成为建设“图书馆之城”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几大打造“图书馆之城”的城市在宣传上都做足了功课,收效也不错,“图书馆之城”的理念也正深入人心。

    正如昆明市图书馆馆长郭春莲所说:“建设‘图书馆之城’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建设‘图书馆之城’来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之城”并不是意味着处处都能看到图书馆,而是在这些有形资源的保障下,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最终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和氛围。因此,即便我们生活的城市,尚未提出打造“图书馆之城”,但只要能享受到图书馆便捷的服务资源,那我们便是生活在“图书馆之城”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