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书馆报
图书馆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32
  • 关注人气: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几个“镜头”

(2011-12-09 15:56:26)
标签:

王强

古县

农家书屋

邮站

图书

文化

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几个“镜头”

本报记者 鲁直

    农家书屋建设中的“看点”很多,时不时就会有令人惊喜和意外的发现。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以下的10个镜头只是撷取了农家书屋建设大潮中的几朵小花,但可以窥斑见豹。相信每一年都会冒出不少“看点”,而且是新的。每一个“看点”尽管只是“点”,但它会以点带面,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镜头1 给农家书屋捐书,最好“实在”点

    山西省平顺县中五井乡西塞村农家书屋,是乡科普员郭先梅和当村长的丈夫王强于2006年私人筹建的,几年来靠捐书得以“发家”。书屋收到的新闻出版总署的捐赠最多,最多的一次有500册,现在书屋共有图书2300册。但王强看着书屋一天天壮大充实的同时也在发愁。“现在捐赠的图书种类还是单调,有点儿过时,不实用,根本不适合农民阅读。”王强拿出了《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北大听讲座》等书说道。该村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平时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看不太懂,更别说高深的经济理论图书了。王强希望捐赠的图书能够更新些,多一些报刊。

    点评:可见,农家书屋的要求真的不高,就希望多捐一些实在的东西。

    镜头2 农家书屋与村邮站共建,一石三鸟

    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文广新局和邮政局共同制订了《连云港市农家书屋与村邮站(“苏邮惠民”服务站)共建实施方案》,分三种方式共建:一是以农家书屋为主、村邮站为辅的方式共建;二是以农家书屋、村邮站自主兼容方式共建;三是以村邮站为主,托管农家书屋的方式共建。农家书屋与村邮站共建,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村邮站管理人员、网络等资源共享共用,拓展了农家书屋的功能。由农家书屋代办村邮站的农村信件接收、书报刊订阅、水电缴费、话费充值、票务等邮政业务,可获取邮政部门的邮政业务代办费用,也增加了农家书屋的管理经费。同时,村邮站利用农家书屋平台拓展了多项邮政业务,也减少了成本支出。

    点评:农家书屋建设不应是一个孤立存在的问题,应该与别的文化设施建设找到利益互惠点,这也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镜头3 农家书屋加挂“新华书店代销点”标牌

    重庆市已有5400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每个书屋有3个图书外借点。为了让农家书屋更好地发挥作用,重庆市在农家书屋加挂“新华书店代销点”的标牌,并配送出版物。这样,农民在书屋中不但能免费阅读、租借,还可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此外,重庆市新闻出版局还会先将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出版物和重庆出版单位的新品种综合制成目录,分发到农户中去让其选择喜爱的书籍,然后再由乡镇把关,选取出最适合当地农民的书籍进行采配。

    点评:书屋不等同于图书馆,谁说它只能借书?还可以租书、卖书。

    镜头4 一个人均占有10册图书的山区小县

    山西省临汾市古县,一个不及10万人的山区小县,却人均占有10册图书,这令人难以想象,但却是事实。

    2008年开始,临汾市分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11年5月,古县率先完成了111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且做到了全覆盖。古县制定了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乡村的“七有”(有组织、有阵地、有书报、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成果)和书香家庭“四有”(有书柜、有藏书、有活动、有成果)标准以及“日读一小时,月读一本书”的要求。一年来,读书活动在古县成为一种时尚。正如古县的一位领导说的那样:“煤是古县的支柱产业,可煤总有一天会挖完,那时怎么办?”的确,只有读书最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点评:农家书屋建设一定要和读书活动联系起来,否则只能是一条腿走路。

    镜头5 农民不只需要农技书,也需要法律书

    在2011年甘肃省第6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揭晓了甘肃省首届“10大法治事件”,“‘农家书屋’创建甘肃农村普法新阵地”入选其中。原来,农家书屋工程在甘肃省建设之初,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向农家书屋选配图书时,在考虑种植类、养殖类、经济类图书的同时,特别加大了法律类图书的比重。甘肃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民只读农技类图书的情况已经是过去。农民作为法律保障环节中的弱势群体应该进一步受到关注,而农家书屋是最好的普法平台。

    点评:农民需要看的图书种类很多,农技类肯定是第一位的,但保健类、法律类、少儿类等也不可或缺。今后,标准农家书屋的配书在量的要求之外,也应注重配比。

    镜头6 河南省的5个问题,可推而广之

    根据已在今年结题的《河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农家书屋建设存在5个问题:

    一是“屋”的问题。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书屋面积大(有的达到了100平方米),设施齐全(有的还配备了电脑、电视),而条件较差的地区,书屋面积小,环境差,设施少。二是“书”的问题。农家书屋里的农业科技类图书颇受欢迎,但是图书更新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三是“管”的问题。由大学生村官和乡村教师担任管理员效果较好,由村干部兼任,则会致使个别书屋不能定时、足时开放。四是“用”的问题。部分农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闲暇时间大多在聊天、打牌、看电视,抽样中发现一些农民对农家书屋所知甚少。五是“钱”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只包括购置出版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经费,还没有出版物的补充经费,也没有管理员的报酬等。

    点评:问题应该不只出在河南。农家书屋的关键问题不是建设,而是可持续发展。

    镜头7 农民工书屋也是农家书屋的一种

    2011年9月,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建筑工地的该省首家农民工书屋揭牌。据了解,目前,在沈务工的农民工在高峰期有140万人,其中高中以下(不含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8%。沈阳市总工会表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还很低,6成以上的农民工在从事苦脏累差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这是影响农民工顺利就业、融入城市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沈阳市总工会决定率先在大型建筑工地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设5个大规模的标准化农民工书屋,以后再陆续扩大规模。

    农民工的身份其实还是农民,因此农民工书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家书屋建设的缺憾。

    点评:其实,农村中有知识的农民大多在外打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书屋的受众不比村中的农家书屋少。

    镜头8 农家书屋推行图书馆式管理,管理员也要持证上岗

    辽宁省大连市各农家书屋建成后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但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些农家书屋管理员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管理图书,且面对几千册乃至上万册图书,不知如何根据农民的需要推荐,影响了农家书屋作用的发挥。为此,大连市相关主管部门决定借鉴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管理农家书屋,在全市推广旅顺口区的经验。旅顺口区将农家书屋的管理权交给了区图书馆,由区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管理员实行持证上岗,使农家书屋管理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无独有偶,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文体局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中专班,招收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学制三年,所需费用全部由县政府承担。对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中专学历教育,这在福建省尚属首次。

    点评:农家书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员不能随便找个人了事,也不能简单管理了事。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员的水平息息相关。

    镜头9 为农家书屋量身打造图书是聪明之举

    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为农家书屋量身打造的《农家书屋九九文库》首批10种图书,因其定位准确、内容精良、制作精美而入选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2011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傅伟中是该文库的策划人,他说,“农家书屋图书出版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出版单位应该根据农民朋友的实际需要,带着浓浓的感情,研发农民朋友真正喜闻乐见的出版物。”据悉,为农家书屋量身定做图书非常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农家书屋九九文库》包括“最受农民朋友喜爱的99个神话故事、励志故事”“99招让你成为木工能手、水电工能手”等。

    点评:为农家书屋选配什么样的图书是需要花心思的,而对这种专为其量身定做的图书,不用花心思——当然选。这是出版社得利、农民受益的好事。

    镜头10 农家书屋管理员领三份工资,月入近千

    近年来,福建省武夷山市在农家书屋这项惠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实施“三员合一”,农家书屋管理员能领到三份工资,月收入近千元。武夷山市自2006年起,在全市115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后,又将书屋建在了这些信息站内,同时整合中国移动三农书屋等资源,统一挂牌。“三员合一”后,管理员可以领到作为信息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村文化协管员的三份工资,加上代理移动、电信等业务,每个文化管理员每月有上千元的收入。现在,有很多人争着要当农家书屋管理员。为此,武夷山市相关部门采用公开招考的形式来录取。

    点评:据对比,武夷山市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收入是其他地区的三四倍,工资提高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管理水平要求的提升——真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