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般若
在宣扬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时,笔者经常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来加以形容,自以为形象生动、切中要旨,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然而,近来却有人要测一测这“春风”有几许,“润物”有几分。部署此项工作的是“有关部门”——这世上最让人摸不到头脑而且找不到衙门门口儿的就是“有关部门”了,但这个“有关部门”却不是子虚乌有的,因为它下发了“有关文件”,要大力推行预算资金的“绩效评价管理”。施行之目的冠冕堂皇,无可挑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依据文件,所谓的“绩效评价”就是:“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此外,还要“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文件还列举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具体方法,充分体现了“有关部门”高深的专业水准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但是如此高明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就变得大有问题。近日,笔者所供职的图书馆接到上级通知,要对“图书购置费”以及其他一些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检查组随即进驻,采编、典藏、财务、人事、行政等部门及馆领导班子全力投入。然而,却没有谁能说明白,图书购置资金该如何“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更不知如何“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至于那些专深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也不知怎样才能派上用场。自然,这点困难和问题在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面前算不了什么,于是绩效评估随即“演变”成了财务工作检查。对照财务制度、纪律和有关规定,图书馆写出了“图书购置费”等项目的自评报告,主管部门则写出了检查报告书,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错误,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于是,此项工作就算胜利收场了。
这样的“绩效”,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文不对题的。每个人都可以自问,倘若花100元钱买了两本书,又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还将其保存在了书架上,对此如何计算出其中的成本和效益呢?如果没有带来相应的“绩效”,也就是无法因此而赚回100元以上的回报,抵不过一周的读书时间和图书保存成本,是不是就可以不买书、不读书,也不再保留图书了?何况,图书馆面对的是成千上万不同群体的读者,要考虑到知识体系和文献体系的整体建设,文明成果的保护与传承,且不仅要顾及当下,还要顾及未来发展的种种需要,因此用这种逻辑来检查评估图书馆就更加显得荒诞无稽。不知这样的“剧目”,有多少图书馆曾经上演、正在上演或即将上演。
问题的关键,恐怕还在于长期以来“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方针。不管是在图书馆业界,还是在有关领导部门,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图书馆“产业化”等指导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就在不久前,业界还有人提倡将图书馆事业纳入“市场经济轨道”,要理顺“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云云,真是岂有此理。这个弯子转不过来,就不能旗帜鲜明地把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能成功地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转变为“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类似的“剧目”就会不断上演。而且,随着政府大一统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强力推行,“剧目”还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荒唐。
虽然我们反对“投入-产出”的评价逻辑,但无论如何,图书馆的“绩效”还是存在的,对其进行评价也是完全必要的。这样的评价在国内外都有先例可循。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介绍,大英图书馆2004年对外公布了一份报告:《衡量我们的价值》。报告表明,每年大英图书馆产生的经济效益为3.63亿英镑,其中3.04亿为直接效益,5900万为间接效益。政府对大英图书馆每投入1个英镑,就会对英国经济带来4.4英镑的效益。假设大英图书馆不存在的话,英国每年就会损失2.8亿英镑。从国内情况看,近年出台的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就有《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标准》等。文化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4次全国范围的公共图书馆评估。2009年的第4次评估,共评出一级图书馆480家,二级图书馆410家,三级图书馆894家。上海图书馆承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选取了5个大都市图书馆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深圳市创建了“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杭州市也开展了“杭州图书馆绩效评估”,这两个城市都在努力尝试从自身的实践中归纳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探索和实践涉及到图书馆建筑、设备、藏书、服务等方方面面,为图书馆的专业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遗憾的是,虽然几经努力,我国图书馆界至今还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全面、科学、得到全行业公认的专业绩效评价体系,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没有专业的标尺,政府部门就只能用统一的标准和一刀切的方式来衡量评价图书馆。因业界自身的短板,而没有打造出这把行业的“天尺”,才是本文中荒唐“剧目”一再上演的根本原因。
诗曰:
知时好雨本无声,
默化潜移沃土中。
天尺安得三百丈,
功德测罢测春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