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祥 韦恋华
浙江省东阳市(县级)有18个乡镇、街道,下辖392个行政村、社区,通过自身努力,目前已建成115个农家书屋,但离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要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2011年9月19日,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东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行动方案》,要求在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253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2012年6月底前,完成东阳市所有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每个农家书屋要求最少配置1500册书。政府并加大投入,今年投入400万元,已完成图书采购招标,有20个贫困村采取企业结对筹建“农家书屋”。东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广新局还启动了第二次“情系农民,爱心捐书”活动,在东阳全市掀起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高潮。作为公共图书馆,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据观察,目前东阳市的农家书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书屋内涵不够,图书覆盖面较窄,文化品位不高。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结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程度和现实需求,存在着差距。大部分书屋图书种类偏少,内容广度不够,图书风格不够多样化,图书更新速度慢。
二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且长期得不到改善。农家书屋由村级组织自主管理。按要求,每个农家书屋应选配1名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人的问题是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根本问题。但农家书屋的地域特性,决定了它的人力资源必然是以农村人员为主。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农民多已离乡外出打拼,使得书屋管理人员只能就地取材,而就地取材的结果是,管理人员难以在管好图书、用好图书、培养新型农民、弘扬新型农村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资源利用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整合意识和整体观念。从农家书屋发展现状来看,相对分散,各自为政,资源受到限制。一地一村的地域文化封闭倾向,使得各村缺乏资源整合意识和管理创新意识。农家书屋建设必须突破地域、文化的惯性和惰性限制,尽快融入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走资源整合创新之路。
有鉴于此,就必须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作用,服务于农家书屋建设。县级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是省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县级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不可或缺。
图书馆有专业人才优势。他们除了掌握图书分类方法、熟悉图书馆管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文化知识,能肩负起对农家书屋的指导工作。
图书馆还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包括各类农业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县级图书馆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免费向农家书屋发放馆编科普资料,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读书日等活动,解答农民的咨询。
图书馆无疑能在农家书屋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实际指导中,可以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作为农家书屋的范例,对书屋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图书馆还能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就图书的采编、上架、保管、流通等进行具体指导。
图书馆还可以是农家书屋的资源配送中心。每个农家书屋虽然配备了1500册以上图书,但藏书量依然较少,且更新缓慢。而图书馆藏书量都有数十万册,能够定期添置更新。同时,图书馆还拥有计算机、网络、数字图书等众多资源,为此图书馆应做好农家书屋资源的配送与补给工作。馆内定期下架的大量图书、杂志等可以放置到农家书屋中去,从而保证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并减轻图书馆的库存压力。
在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上,笔者有一些建议:一是应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二是可以“共享工程”为依托,实现农家书屋的共建共享。三是要加大农家书屋建设的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其活力。政府不能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形象工程,要避免“重建轻管”。除了初期建设投入,后期还要定期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以添置更新图书,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