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怡
图书馆和银行,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实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吧,所以一直想写一篇有关图书馆和银行的有趣对比的文章。有这样的想法,是缘于我独特的人生经历。我曾经在辽宁省大连市人民银行电脑处工作过6年时间。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自动化部工作,也有5年时间了。在5年的图书馆工作中,时不时想起在银行的工作经历,发现了银行和图书馆的惊人相似和不同之处,不觉会心一笑。
图书馆文献建设部VS银行货币发行处
图书馆的文献建设部的工作通俗地解释起来就是依据采购经费决定新增的馆藏量,采购本馆所需的图书和期刊,然后验收入库,分发给各个阅览室供读者阅览。过期馆藏会及时收回到密集书库,特别陈旧的、失去保存意义的书籍会进行销毁处理。银行的货币发行处也是一样,除了所处理的主体是钱之外。它的工作就是按照货币的流通量决定新增货币量,然后从上一级金库中运回本季度所需的各类型钱币,验收入库,分发给各类银行供储户使用。过于破旧的货币会及时收回到地下金库,隔一段时间进行集中销毁。我们的馆员在搬书的时候经常会说,“死沉死沉的,像砖头一样。”我们的行员在搬钱的时候,也经常会说,“死沉死沉的,像破书一样。”反正不是自己的钱,真恨不得扔了。不同的是,文献建设部的馆员从来不必去押运图书,图书在运输途中一般是不会被劫走的,馆员只要等着书运来后开大门迎接就是了。而钱就不一样了,每次运钞都是行里的一件大事,而且是秘密的。每次只有运钞回来后,我们才知道。如果钞票数额巨大,行长都会亲自押车。发行处一定会会同保卫部门(最早是民警,以后都是真正的军警了)一起亲自押车,所以年年的“安全责任无事故”奖状都是他们的,但具体事迹从来不公布。
银行电脑处VS图书馆自动化部
我特意把电脑处和自动化部的“岗位职责”都翻出来一看,不由得笑了:除“图书馆”和“银行”两词之外,别的竟没什么不同。
虽然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是一样的,但由于工作性质和业务内容的不同,也决定了工作方式的截然不同。
在银行,每年的最后一天,必须要做出一年的总统计数据,所以总是要会同业务部门工作到深夜12点以后,干到黎明也是常事。也曾经因为自动分票机的一分钱的误差,让整个工作团队彻夜未眠地查找原因。一周工作6天是常态。有的系统是一分钟也不能停的,经常是出了故障后,大行长亲自下来,站在我身后,等着我把它修好。分(支)行的系统出了问题,我总是有特权坐着行长的奥迪赶到现场去“救火”。
来到图书馆后,有一天下班时一个数据库宕机了,我想都没想就留下来加班。部门主任看了一下,宽厚地挥挥手说,“明天再来处理吧。”我终于清清楚楚地意识到那些沉甸甸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图书馆流通阅览部VS银行前台
图书馆的流通阅览部对读者的服务工作几乎和银行前台是一样的。流通阅览部要负责阅览证的办证、补证、挂失以及密码服务、注销等服务工作。银行前台要负责银行卡的办卡、补卡、挂失以及密码服务、注销等服务工作。流通阅览部做的是图书的借还工作,银行前台做的是货币的借贷工作。
图书馆引进了银行的“一米线”,效果不错。从ATM中受到启发,图书馆的自助借还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像ATM大大降低了临柜行员的工作强度一样,自助借还机也极大地解放了流通馆员。年轻的读者们基本上会在自助借还机上自己搞定借还,还伴随着成就感。
但不能绕过的是,图书馆的流通阅览部和银行前台的工作人员,都是两个单位中最辛苦、最容易让顾客不满的岗位。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难免有时会招来一些不理解的目光,也偶尔会遭遇一顿不由分说的抢白。在柜台上落过泪的工作人员,银行和图书馆里都不少吧。不同的是,银行柜员的工作虽说也是在开放的空间里的,但他们和客户之前隔着厚厚的一层防弹玻璃。别看玻璃是透明的,但前台和客户其实“离得很远”。而图书馆的柜台仅仅是高一点,甚至只是一张书桌,你在书桌的那边,我在书桌的这边。这种近乎零距离的关系,使得图书馆内外发生浪漫故事的几率要比银行大多了。
■感悟:在街市上行走,鳞次栉比的银行的招牌一一映入眼屏,却鲜见有图书馆的位置。我不由想,人人眼里都只有钱,是不是这泛滥的大大小小的银行给出的暗示呢。如果把满街的银行都换成图书馆,而现有的图书馆成为仅有的几家银行,是不是人们就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就能够更有意义地生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