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爱留守儿童:农家书屋又一职能

(2011-09-06 16:20:27)
标签:

重庆

农家书屋

关爱

少儿图书

出版物

文化

分类: 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鲁直

暑期临近尾声,在这个假期,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农家书屋不时传来令人欣慰的消息: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新的栖息场所——农家书屋。其实农家书屋对留守儿童关爱的这一职能不是今年才走入人们的视野,只是近几年越来越普遍了。农家书屋这一职能的逐渐普遍化,无疑对出版社也是利好消息。它既能有效缓解社会问题,又能拉动少儿出版市场,因此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农家书屋关爱留守儿童的新闻在今年暑期尤其多:在江西省弋阳县,有留守儿童近两万人。为了让失去父母关爱的他们暑假有一个好去处,弋阳全县122个农家书屋全部对留守儿童开放,成为儿童们的乐园。在安徽省枞阳县,针对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象,枞阳县文化部门要求所有农家书屋坚持夜间和双休日开放,以方便孩子们阅读。据老庄社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介绍,书屋每天能接待留守儿童80人次之多。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五里街道荷塘新村社区农家书屋里每天都能坐满读书学习的留守儿童,在这里,能看书学习、复习功课、做暑假作业,还有叔叔阿姨在旁辅导,让孩子们过得很开心。而在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宝龙村,每天农家书屋的门还未开,许多孩子就已在门口等候了……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而无力照顾家庭的结果。农村夫妇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在资本家普遍压榨劳动薪酬的情况下,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使孩子失去父母的关爱,这一社会现象的严重性已上升到政治高度。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上,重庆每每能为全国作出表率,关爱留守儿童也不例外。在暑期之前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上,作出《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其中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关爱项目提出。重庆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包括大力修建寄宿学校、给留守儿童免费体检、提供每天一瓶的免费牛奶、组织爱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等等,而借力农家书屋也是不可或缺的举措之一。就在《决定》出台后的这个暑期,重庆巴南区将全区198个标准农家书屋全部开放,邀留守儿童来此做作业、学知识、玩游戏,帮助他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趣的假期。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极为惊人。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仅2008年,中国的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有4000万人。庞大的留守儿童人群无疑给农家书屋的公益职能加码,同时也使农家书屋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仅仅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这一项,就足以让仍抱着“农家书屋可有可无”观念的人闭嘴。

农家书屋关爱留守儿童这一职能的凸显,需要书屋中足够的少儿读物配备相配合。早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推出了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以指导全国农家书屋出版物的选配采购。这个目录把农家书屋需选配的图书分为政经、科技、文化、生活、少儿、综合6大类,少儿是6大类之一。据行业数据显示,在农家书屋的出版物配备中,少儿图书所占比例在逐年提升,一般要占到总量的10~15%。对留守儿童的进一步关爱将使农家书屋的少儿阅读需求只升不降,对全国的出版社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农家书屋建设的长远目标是将全国的64万个行政村全覆盖,以每个农家书屋必须配备不少于1500册的图书(其中少儿图书不少于200册)计算,仅农家书屋的儿童读物市场就有20亿元的份额。如果说总署将少儿图书作为农家书屋出版物推荐目录中的6大类之一属于行政指令,那么留守儿童对农家书屋的日渐依赖所显现的就是实打实的阅读需求了。

现在,各地农家书屋原有的公益文化角色中已渗入不少民生色彩,如陆续推出的聘请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举措,农家书屋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孤寡老人的关爱等等。据了解,考虑到农忙时节农民白天无暇来书屋看书,因此现在有不少农家书屋流行开放到夜间,甚至到晚上10点。所以不光是在学校放假期间,即便是在平时,留守儿童光顾农家书屋的频次也会越来越大。为此农家书屋在少儿类图书、音像制品、益智游戏、影视播放设备的配备上应做足准备,以迎接不期而至的儿童读者潮。现如今涉足少儿领域的出版社越来越多,他们也应该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动向,深入农村调研,主动策划一些适合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的作品,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村少儿的一方乐土。

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曾指出,想在一个家庭中普及围棋,那么首先教会家庭主妇会起一举三得的作用。同理,在一个农村家庭中,孩子阅读量的提升,就是最好的全家阅读的助推器。当农家书屋拴住了留守儿童的心,那么其背后的意义就远没有其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