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丹麦的图书馆之旅(连载三)

(2011-08-09 11:24:36)
标签:

奥尔胡斯

丹麦

杭州图书馆

文化中心

会议

杂谈

分类: 海外·馆情
我在丹麦的图书馆之旅(连载三)
华丽大聚餐中的闲聊
我在丹麦的图书馆之旅(连载三)
书架间的晚餐

 编者按:2011年6月15~24日,应NEXT LIBRARY 2011国际图书馆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以会议主旨演讲嘉宾的身份赴丹麦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进行了相关考察。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主任吴一舟以陪同翻译的身份全程参加了相关活动。因有感于此次活动,吴一舟专门撰文,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生动地记录了此次活动并表达了他的感悟。此文对拓宽图书馆未来发展理念不无裨益,供图书馆界同仁共享。

    □吴一舟(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主任)

    考察NORDKRAFT文化中心及VIP晚宴

    NORDKRAFT文化中心,从它的名称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一站的考察目标不是图书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机构,主办方让我们考察它显然也是有用意的。我猜想,其目的还是为了拓展我们管理图书馆的思路。 

    首先令我们感到新奇的是,这个文化中心是由一个发电厂改建而成的。文化中心尽可能地保留了厂房的原貌,其味道就在于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化与现代工业本身相互冲撞的对比与和谐。这个文化中心包罗万象,有摄影、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工作室,也有乐队、剧场等表演艺术的团队,还有室内球场、室内攀岩、电影院、酒吧等设施……显然,这也是一个符合“第三空间”概念的文化场所。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这个文化中心里居然没有图书馆。 

    考察结束前,主人请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这个文化中心改造全过程的电影,令我印象深刻。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为了尽可能地保留老厂房的原貌,设计和改造者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更令我肃然起敬的是他们那种深远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来,为了把这个建筑由工厂转变为文化中心的历史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他们在工厂还没停工时就开始记录拍摄了。把改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全程记录了下来,使这部片子不仅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了一部具有行为艺术意味的现代艺术作品。 

    顺便看到的一个情景也令我感慨良多。当我们登上楼顶,远远看到一堵孤零零的老墙被钢架支撑着屹立在一片空旷的废墟中。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那里原先也是一幢厂房,为了保留下厂房古朴的外立面,厂房被拆除时,这堵外立面墙就被保护了起来。后来因为没有合适的房地产开发商来接手这片地,这堵墙已被这样支撑着有好多年了。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国内的旧城改造。我们一些上百年的老建筑,往往就是某个人一拍脑袋,一夜之间便灰飞烟灭了。 

    带着满足感完成了今天的考察任务,回到旅馆稍事休息。根据日程安排,晚上还有一个重要节目,是盖茨基金会做东的VIP晚宴,主要是招待一些国际图书馆界的重量级人物。馆长因为是这次会议的主旨演讲嘉宾,自然在被邀请之列,而我的翻译身份自然也沾了光。 

    作为VIP晚宴,似乎的确有些郑重其事。奥尔胡斯图书馆的行政主管KNUDSCHULZ亲自到旅馆大堂来迎接我们,陪我们步行到用餐地。进了餐厅却令我们大跌眼镜,这个所谓的VIP晚宴餐厅居然是一个类似社区中心会议室的地方,几十张桌子一字排开,有点像国内开茶话会。来参加会议的人的确都是国际图书馆界的重量级人物,不过馆长最感兴趣的是图书馆绩效评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第三文化空间”三方面的情况。我们连续跟几位丹麦、荷兰、德国的资深馆员作了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在绩效评估和数字图书馆方面,他们都没有走在我们前面,最多可以说与我们在同一个水平上。而后者,通过这几天的考察,则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水准,但在出版、自行创编信息方面他们也并没有多大动作,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都操作起来,便有可能超越他们。

    NEXT LIBRARY 2011会议开幕式

    6月19日是大会报到注册的日子,我们所住的旅馆一下子热闹了许多,都是来参加NEXT LIBRARY 2011会议的各国代表。晚上6点钟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做GET 2GETHER,它应该就是这次会议的开幕式吧。通过这个GET 2GETHER,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丹麦人的节俭、低碳精神。仪式就放在奥尔胡斯主图书馆的大厅举行。没有主席台,没有横幅,没有一张座椅,只有一个投影,上面打着“欢迎参加NEXT LIBRARY 2011”的字样。大厅边上放着一排桌子,是与会代表报到注册的地方。当我们走进奥尔胡斯图书馆大厅时,里面已经是热闹非凡。先到的人,也许很多都是熟识的老朋友了,每人手上提着一杯香槟,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我想这就是欧式会议的方式吧。 

    简短的开幕式开始了。没有领导,没有贵宾,似乎也没什么程序,只是在大家闲聊相聚的空档,主办方奥尔胡斯图书馆的馆长HAPEL先生致了一番简短的欢迎辞。我们感觉还意犹未尽之时,仪式已经结束了。随后,晚餐开始,主办方请大家从放在简陋餐台上的各类食品中自助取食。令我感觉特别新鲜的是,三百多号人,每人一个盘子,自取食物,自找位置,晚餐就这样在奥尔胡斯图书馆的每一个开放角落展开。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有的人在走廊上,有的人在书架边,大家似乎都怡然自得,随意轻松。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馆的规定:读者连有色饮料都不能带进阅览区。体会了这样的情景,我不禁质疑,我们的规定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还是我们把图书和阅读看得太过神圣了? 

    用餐的过程中,馆长居然认出了五六年前曾接待过他的纽约图书馆原馆长苏珊,也碰到了去年在上海(杭州)国际图书馆论坛上刚见过面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图书馆馆长,并相约明天早餐时商量两馆间具体的合作交流事宜。

    6月20日,NEXT LIBRARY 2011会议召开了

    正式的会议放在奥尔胡斯音乐厅举行。我想主要原因是奥尔胡斯图书馆内没有可容纳三百多人的会议厅,要不然,他们绝对不会把会议放到馆外来开。会议很紧凑,上午的议程是一个主旨报告,然后,按议题内容分几个小型的分会场,与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任何一个分会场。更值得一说的是,会议组织者在正式的会议前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热身活动。所谓热身活动,大概是会议组织者认为直接进入会议议程显得太闷,与会者情绪不高,所以,专门加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位类似音乐教师的美女走上前台,邀请全体起立,然后,她教大家唱几句看似毫无意义却很好听的歌。因为没有具体的意思,所以无论哪种语言的人都能唱。待大家都学会了,再把会场上的人分成四部分进行轮唱。整个环节一共也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整个会场的气氛已经完全变了样,大家都变得轻松而愉快了。 

    主旨报告由丹麦图书馆协调处的长官THORHAUGE先生来讲,我们已经在几天前与他有过直接的交谈。他的报告主题是“DEMOCRACY,INNOVATION,AND PARTNERSHIPS(民主,创新和合作)”,这是一个宏观的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报告,三言两语也说不清,得去好好研究他的报告才行。之后的分会场我们选择的主题是“ARE YOU BUILDING THE NEXT LIBRARY?(你在建设下一个(未来)图书馆吗)”,这个主题其实还是关于对未来图书馆理念的讨论,很多新的思维我们在前几天的考察中都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给我们特别新鲜感的并不是它的内容,而是会议的形式。 

    会议有三位主持人。一位是来自伯明翰图书馆的GAMBLES先生,看上去有几分懒散的英国绅士,他以PPT的形式简单介绍了伯明翰图书馆新馆的建设。然后,另两位来自奥尔胡斯设计机构的女设计师介绍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奥尔胡斯图书馆新馆,它未来的名字已经不再叫图书馆了,而是叫URBAN MEDIA SPACE(城市媒体空间),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设想。 

    接下来,主持人把与会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请每个组讨论并列出你心目中未来的图书馆的几个关键词。之后,主持人把这些关键词汇总起来加以评说。最后,主持人又请大家认真看一看贴在墙上的一些国际知名图书馆或建筑的图片,并选出各自认为最好和最差的,用小纸条写上理由贴在相应的图片边上,然后主持人再一一把理由念给大家听一遍。整个会议过程热闹、愉悦,就像在做智力游戏,却始终没有对错评判,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通过讨论形成的相互启发。 

    走出会场,馆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后我们的中层会议也可以借鉴一下,用这个办法来开。我暗想,用这个办法开完会,拿什么去指导和督促工作呢? 

    会议的午餐也够艺术的。等我们从会场出来,大厅里已经整整齐齐地码放了很多设计感极强的盒子了。原来,那是餐盒,每人一个。我感叹这午餐饭盒够艺术的。更艺术的是,会议并没有给与会代表提供吃饭的地方,所以,大家又各显神通了,有站着吃的,有席地而坐的。我们也只有入乡随俗,找了个台阶坐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