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徐大伟2009年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

▲广州“格子铺”图书馆刚成立时,会员会亲手在门口涂鸦

▲没有图书的图书馆——“气味图书馆”
镜1头:如何让个人藏书不成为摆设?办家庭图书馆
家住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的84岁老人王玉杰,自2005年起就在家里办起了家庭图书馆。5年来,王玉杰的家庭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已有700册。据王玉杰介绍,她的老伴生前非常喜欢读书,收藏的书籍多达500册。2004年老伴去世后,遗留下来的图书就成了摆设。为了让老伴留下来的“遗产”发挥作用,2005年,在家人的帮助下,王玉杰办起了免费家庭图书馆。通过家庭图书馆,王玉杰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也给其他老年朋友带来了乐趣。
镜头2:没有图书的馆也叫“图书馆”
北京朝阳区三里屯2010年出现了一家“气味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并不看书,闻的是气味。湿湿的泥土味、清新的洗衣房味、甜甜的巧克力味……里面有很多不同味道的香水,就像一个图书馆,让香水也成为一本本精致的图书。据了解,这家“气味图书馆”的创立者是美国的两个大男生。自然,“气味图书馆”并不是真正的图书馆。借“图书”之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图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气味图书馆”,在沈阳和成都也有。
镜头3:360名离退休老军人的能量
2010年4月,由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军休所的360名离退休老军人共同捐建的天津SOS国际儿童村“爱心图书室”揭牌。据了解,从2009年起,军休所的老军人们,有的就为儿童村捐赠课外书籍,有的还到儿童村为孩子们进行辅导活动。他们的行为带动了其他老军人也加入了捐赠书籍的队伍中。2010年初,大家商定为儿童村建一个“爱心图书室”,于是纷纷捐款。
镜头4:除了免费借阅,还能以旧换新
在江西省吉安市韶山西路,有家独特的奎文换书馆,为顾客提供旧书增值和以旧易新的服务。据悉,这种换书馆全国极为罕见。奎文换书馆的主人肖志娟是地地道道的“80后”。2009年底,她投资20万元创办了这家换书馆。奎文换书馆的会员数量早已突破1000人,但这离她此前预想的1万人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换书馆每天向市民开放,可供免费阅读,同时还提供以旧折新的换书服务。除盗版书外,什么样的书都可以到换书馆折换,采取积分制,1分等于1元钱。
镜头5:民间图书馆可以被“收编”
北京“纽带中英文图书馆”是居住在通州的美国友人Jim一家和中国志愿者2009年共同创立的。馆内目前有各类英文原版藏书5000册,以少儿英语类、人文社科类为特色,致力于搭建中美文化交流平台,营造全英语阅读环境。该图书馆与美国明德图书馆基金会及首都图书馆合作,现已成为北京明德少儿英文图书馆首图分馆。
镜头6:民间图书馆创办者的年龄可以有多小?
14岁的回族小姑娘马晓雪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马晓雪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志愿者,并产生了建一个小书屋的想法。很快,在大家的捐助下,一个“小小志愿者书屋”在玉树县结古镇格萨尔广场上诞生了。马晓雪说:“我看着小朋友们来这里读书感到很幸福,因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镜头7:年纪最大的民间图书馆
位于著名侨乡——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的和顺图书馆由华侨集资创建于1928年,至今年逾8旬。它藏书8万册,其中有古籍、珍本1万册,并保存有胡适、艾思奇、廖承志等诸多名人的著作、字画。该馆是和顺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而捐资创办的,20世纪30年代即闻名于世,至今活力不减。和顺图书馆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占地1400平方米。作为乡村图书馆,其建筑面积之大、环境之美在中国首屈一指。
镜头8:从“格子铺”经营方式中获取灵感
在广州这个繁忙的现代都市里,仍有一群年轻人的小小梦想与书有关。他们通过互联网自发组织起来,组建起自己的“格子铺”图书馆。一个人拥有几十本书,集合在图书馆中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了几千本书,而且图书馆也可成为以书会友的理想之地。网友们从穗港澳流行的格子铺经营方式得到灵感,他们设想每一个分享就是一格小书柜,只是它是非盈利的,只为分享而设。他们计划先从借店开馆开始,再实现独立开馆。
镜头9: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免费
近年来,北京的私人儿童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蓝月亮”儿童图书馆、“妈妈心”儿童之家图书馆、“我的好朋友”童书乐园、“豆丁俱乐部”儿童公益图书馆、“皮卡书屋”、“公益小书房”、“墨盒子”绘本馆和“悠贝”亲子儿童图书馆。很难界定私人儿童图书馆的性质,它们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并不是完全免费。它们与公共儿童图书馆的区别在于:后者阅览、借书、办证都不花钱;前者只允许免费阅览,如果要借书,一般都要成为会员,每年交300元至800元不等的会费,或者根据每次的借书量单独计费,再或者以自己捐献图书的数量衡量是否缴费。
收会员费的不止北京这几家。在上海,5位上海白领投资20万元,在静安别墅租了30平方米,办起了一家名为“2666”的图书馆。“2666”的书很“文艺”,30%是外文原版书。至今,5个人已经在这个图书馆投入了20万元,“回本”是不太可能的。图书馆针对的是白领客户,实行会员制,月卡100元,季卡266元,半年卡466元,年卡806元——用吃一顿饭的钱,能看一个月的好书,想来是划算的。
镜头10:不是免费借阅,而是免费赠送
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徐大伟2009年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图书馆通过网络店和实体店向国内外广大弱势群体免费赠送好书。好书赠送,藏书于民,“民间流动图书馆”定期不定期地向各大院校、社区、希望小学、偏远山区、贫穷地区、革命老区、广大农村、进城打工者免费赠送最新最好的图书。其赠书流程是:向国内外广大读者免费赠送好书,无门槛,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需要任何回报。每月可获赠2本,限期每15天一本。然而随着增书量的加大,徐大伟已备感力不从心。
镜头11:图书馆开在大学宿舍里
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陈天翔在自己宿舍里开办了一家“同人堂图书馆”,馆藏图书都是上大学后买的。该图书馆开张仅3天,就在人人网上获得了过万的点击量。“‘书唯借可看’简直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陈天翔这样解释自己开图书馆的原因。“上大学后的这几学期,买的书超过3000册了,平均一学期花费1万元。”为此陈天翔说服自己的同学,在宿舍开起了图书馆。这个开在17号楼305室的图书馆还有两个分部,一个是隔壁的空宿舍303室,一个是楼上同学的宿舍404室。目前,“同人堂图书馆”还只对复旦大学学生开放。
镜头12:老板办馆,不差钱?
满苏尔今年42岁,住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开着一家小贸易公司。6年前,他投资5万元开了一家“新疆铭碑图书馆”,并实行免费阅览或借阅,目前已有维、汉、英文藏书2万册,还有30台电脑。最近图书馆正在装修,“等装修完再添些桌椅,看书的人就不用站着了。”“新疆铭碑图书馆”开放后读者一个传一个,来的人已越来越多。据悉,几年来,光是买设备、买书,满苏尔就陆续花了50万元。
无独有偶,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家公益性社区图书馆——徐州市梦想图书馆近日正式开放。图书馆的筹建人是1996年来徐州经商的山东单县人张道建。据了解,目前图书馆存书上万册,除少数是志愿者捐赠以外,基本上全是由他自己掏钱购买,光是购置书报的花费已达15万元。而图书馆开业后,所有场地费、管理维护费用,将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单是这一笔,每年投入就有五六万。
镜头13:是旧书摊,还是小区图书馆?
柳州市红光小区有家旧书摊。这家旧书摊不但书多,而且经营模式便民,俨然成了小区里的“图书馆”。旧书摊的摊主覃海棠说,他旧书摊已经有7年时间了。旧书摊设在大树下,支着遮阳棚,下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儿童读物、杂志、小说、实用工具书……覃海棠的旧书摊被大家视为“图书馆”,是因为这里的书可以换着看。买了一本书后,随时可以拿回来换另一本。如果你喜欢,可以一直换完整个书摊的书,只需要额外支付每本5角钱的租书费,并且不限定时间。
……
以上虽举了13个镜头,但仍只是缩影。随着民间图书馆的发展,它的生动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提倡全民阅读,传播书香,不仅需要有内容丰富的图书,还需要有多样的渠道。多样必然生动,而使之生动的正是民间图书馆。草根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得也是最绚烂的,信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