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逸
历来最被推崇的家庭是什么?最被普遍认同的理念是什么?最让人倍感温馨的画面又是什么?
窃以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最被历代普遍推崇的家庭不是高官显要,不是巨贾豪富,而是书香门第!高官显要有的是权势,且往往炙手可热,不可一世。巨贾豪富多的是资财,一掷千金,气焰熏天。但两者多难以久长,时势变更便好景不常,灰飞烟灭,贵不过三世,富难续百年。旧时民间有一副对联,叫:“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惟勤。”故,唯有“书香门第”因其内在的可持续品质最经得起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因为支撑在“书香门第”背后的是耕读传家,是不靠祖上父母庇荫的独立奋斗,经世成材。晴耕雨读,日作夜习,边读书,边经营,一手拿锄一手握笔,得精神之滋养,有产业之保障,精神与物质两手抓两手都硬。是读书人,但决非书呆子。是劳动者,却不是莽夫粗汉。这样的家庭当然也有传承,但传承的不是富贵而是精神,是耳濡目染的读书传统、淡泊明志的优雅品质,是自主的、尊严的、高贵的、和谐的人生,故能真正泽被子孙,福延绵远。
那么,最让人倍感温馨的画面又是什么?“”!每次看到流传下来的此类画面,便觉暖意浓浓,温情油然,憧憬无限。唐代诗人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中有“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之句,后世流传中渐渐改为“过客不须频借问,读书声里是吾家”,一字之改,似更贴切。与那首流传更广也似乎更著名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比,则具有更强的现场感,和更丰富、深刻的内涵。那一个正在村口玩耍的童稚面对着外客的询问,只是随意地顺手一指,那底气十足的声音,昂扬灿烂的神情,不容置疑的自豪,分明洋溢着满满的难以掩饰的骄傲、自信和自得,显现的是“楚虽三户必亡秦”的豪迈与期许。尤其难得的是,此诗以浅显流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普遍的价值观,那就是读书立身,诗书传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可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平日里邻里乡亲对家里的赞许与敬重,孩子是时时感受,刻刻在心。读书的种子随风潜入夜,早已深埋其幼小的心灵。
不必家财万贯,门荫显赫。酒旗夕阳,鸡犬炊烟,男婚女嫁,五代同堂,茅舍草堂,书声朗朗,读史秦汉,闲说魏晋,不为房价愁,不为就业忧……如此光景,心驰而神往之。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