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巍
近若干年来,子女教育一直都是堪与高房价、食品安全相提并论的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似乎总抱有异乎寻常的热情,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则始终是贯穿其间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受此影响,家教图书尽管在整个图书出版版图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却总能不时孕育出发行过百万册的畅销品种。远的像上世纪80年代的《傅雷家书》,近则有《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等。近段时间,华裔“虎妈”在美国吹响的“战歌”不仅响彻大洋彼岸,也在我国的网络上和媒体间引发了教育方法口水战。
这里所说的“虎妈”是位美籍华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她用东方传统的严格家教方式教育两个混血女儿,使她们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了卓越的表现。蔡美儿为女儿们规定了苛刻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等。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蔡美儿把自己的育儿经收入《虎妈的战歌》一书,在美国出版,很快这些观点就在崇尚自由和尊重儿童个性的美国引发了一场大争论。《时代》杂志、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专题报道,讨论者的主题从子女教育方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上升到中美国家间的竞争。
这本书在中国国内同样引起了争论,中信出版社不失时机地将其引进出版,尽管中文版的书名《我在美国做妈妈》不是那么刺激,但仍招致众多网友与读者激烈的批评,一些教育专家也站出来指责“虎妈”的方法背离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当然,一些温和的声音和反思也同样拥有人数众多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一位“中国爸爸”,社会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方刚继《宠爱孩子》之后,推出《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古吴轩出版社)一书,倡导带有西方民主教育色彩的“宠爱教育”,不让孩子有太多压力。方刚宣称:要“天使”不要“天才”、爱你的孩子就让他做快乐的“中等生”等,这种类似“放养”的理念让他得到了“羊爸”的昵称,并被拿来与“虎妈”PK。
争论当然不会有什么一致的结论,因为无论从孩子的个体差异还是社会环境的差异角度讲,都不会有一种方法是完全正确或错误的。不过家教图书市场却跟着再次升温,中信出版社静悄悄地相继推出《爸爸学校》和《不发火,孩子才会听》,春风文艺出版社也一口气推出《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等3本柯云路著的家教书,花城出版社力推《三好妈妈》,西安出版社则“提醒”《别说你会当妈》。近日,“知心姐姐”卢勤携《长大不容易》(长江文艺出版社)拍马杀入战团,此外,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亲爱的宝贝》、朝华出版社的《培养好你家的小机灵鬼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心理资产——家长留给孩子的财富》等书,也纷纷加入到又一次热闹起来的家教图书市场中。最新情况是,中国青年报最近以《第三条道路》为题报道了武汉一位名叫刘曼辉的母亲把自己女儿培养成全A优等生的故事,刘妈妈不“圈养”也不“放养”,她走的是“虎妈”、“羊爸”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既采用了“美国式的宽松”教育,又让女儿成为了人中龙凤。据称,已经有不下5家出版社联系了刘曼辉,希望她把自己的教子心得放在自家出版。
这么多的出版物,这么多的声音,家长们如果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也算不枉出版人的一番辛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