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水沾衣
生活,就是一个“4.23”接着一个“4.23”,身为图林中人确有这个感受。去年“世界读书日”国图热闹的广场庆祝场景尚历历在目,今年的活动就又过去了。但国图今年的主题活动却与往日不同,那就是首次把残疾人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时代已经到来,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在令人激动的表象下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残疾人阅读的进展与如火如荼的全民阅读的推进是同步的吗?残疾人实际享有到与正常人平等的阅读权利了吗?由此扩展到整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阅读关怀我们尽力了吗?
惯性思维告诉我们,除占人口总量少数的残疾人之外,针对普通民众的阅读服务已成就斐然,绝大多数老百姓的阅读生活在各级各类公益机构的笼罩下呈现出阳光景象。但数字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据中国残联的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牵涉2.6亿家庭人口,这个群体已不是“少数”。阅读是一种需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活动,因此围绕残疾人的2.6亿家庭人口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庞大群体。另据统计,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开设盲人阅览室的也就在半数左右,县级公共图书馆中开设盲人阅览室的比例更少。这种现状,与书香社会的营造氛围极不协调。更何况,盲人阅览室的开设数字只是表象,现实是多数盲人阅览室并未有效发挥作用,甚至沦为了摆设。它的深层次原因是,盲人等残疾人的自卑心理(因身体不健全和知识贫乏所导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暴露在阳光下,与正常人一起享受公益机构的阅读服务。自卑心理是一个方面,另一个为业界所共知的,则是各级盲人阅览室在服务上普遍存在的等客上门现象。如今,各级公共图书馆面对正常人的等客上门现象都已被普遍诟病,更遑论因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而出行不易的残疾人。
在这个背景下,国图在今年的“4.23”主题活动中,把残疾人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很令人警醒。活动似乎在警醒着图书馆界的专家、各级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强音发出后,另一个强音也应该被酝酿,那就是大幅度提升对8300万残疾人的阅读服务。这里所说的服务,是指让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公益文化普及的果实,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诱人的果实却吃不到。公共图书馆针对残疾人阅读的设施建设是一个方面,这是硬件,是否有一颗真诚为残疾人服务的心则是另一方面,这是软件。只有软件与硬件都具备了,残疾人的阅读前景才堪称明朗。硬件要靠资金投入,软件主要靠人。但现实情形是,如果针对残疾人的阅读服务作不到“以人为本”,那么再充足的资金投入也是徒劳的,甚至还比不上个人的微弱力量。哈尔滨市残疾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李路佳,15年如一日,用“三角兜图书馆”为残疾人送书上门,其感人事迹在图林已是尽人皆知。这个“三角兜图书馆”其实是李路佳自制的三角形书包,每次要装书20余斤,靠的是自己的双肩和双腿。而李路佳此举的动因,正是哈尔滨市残疾人图书馆开馆之后的门庭冷落。当然,现在已可以看到,数不清的李路佳正在一个接一个诞生。新的“李路佳”们的服务条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真诚为残疾人服务的心是不变的。
然而,这依然远远不够。据中国残联的统计,8300万残疾人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故而,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在很多中等城镇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即便有可喜的进展,放诸全国的残疾人群体中也是荧烛之光。在广大农村,至今已建成了30万家农家书屋,离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仅一步之遥。但农家书屋如何为农村的广大残疾人提供有效的阅读服务,还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农家书屋推出了聘用残疾人担任管理员的举措,这颇令人欣慰。但它解决的只是生计问题,解决残疾人的生计问题绝不是对残疾人进行关爱的全部。为让残疾人有信心走出阴暗的角落,坦然地沐浴阳光,需要有除职业保障外的另一种关爱:心灵上的励志。对此,阅读所能起到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随着国图与中国残联发起成立全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提升残疾人阅读这一重要工程终于有了领航者。
残疾人阅读的意义及目标何在?针对残疾人,除应着眼于提供无障碍化的对就业(或健康)有益的阅读服务,使他们能用所获取的知识找到好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外,还应从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综合素养上着手。由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残联合作推出的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就是这么做的。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网站上推荐的经无障碍化处理的读物(还在不断更新中),除少数书目与残疾人非常贴近外,大多与正常人日常所读没有多大的区分。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与其在社会上的自信心是正相关的。当有朝一日,残疾人可以完全无障碍地走进“悦读”,一点一滴地加深文化底蕴,那么他们在阳光下因谈吐和举止的不俗所造就的自信,会大大超越于仅因能自食其力而生发的不自卑。从不自卑走向自信,中间的路是可以靠阅读来完成的。参加此次全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杨佳(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便是个好榜样。杨佳在会上娓娓谈及自己对阅读生活的感悟。她举止大方自然,谈吐不俗,令人佩服,使人难以相信她竟是一个盲人。29岁失明前后,杨佳均以阅读作为自己的最大爱好,是阅读成就了她的自信和事业。
残疾人阅读,也有权利像正常人那样一步一步地提升境界。仅为改善物质生活质量而汲取知识,不应是残疾人阅读的终极目标——即便现在离初级目标也有距离。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残疾人在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后,能主动而自信地走进阳光,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让残疾人走进阳光,不应仅靠社会的简单赐予,最终还是要靠残疾人自己。只有把残疾人阅读服务的目标定得更高,才能一步一步地完成得更好。阅读可以改变任何人,包括残疾人。
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开通后,无疑能达到盲人阅览室以往难以达到的服务效果。这既是硬件水平提升之功,也体现出软件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即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尽览(闻)有益的知识信息。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介绍,国图先前推出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几年来已在海内外积累起了庞大的读者群,说明残疾人对知识的渴求并不在正常人之下,甚至犹在之上,只不过需要社会各公益单位提供更加完备的条件。
表面上看,大力提升残疾人阅读虽不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来得轰轰烈烈,但对弱势群体的阅读关怀却真正能够以小见大(小是相对而言)。让残疾人自信地走进阳光,是和谐社会的需求。8300万残疾人虽然名义上享有与正常人平等的阅读权利,但在实际效果上还差得太远。免费过后应该是平等,这里所说的平等,不是指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水平的均等,而是指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在实际享有阅读服务上的均等。虽然这条平等的路还很长,但图林人值得为此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