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
书库调整是所有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不久前,笔者参与了一次馆藏大调整,比较完整地参与了全过程,边劳动边学习边思考。我们的工作给我留下的印象:突出特点是采取人海战术,缺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知识指导,缺乏科学的组织与实施。因为紧接着就读到邓友诚先生《书库调整之解决方案——以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这是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佳作。比如通过宏观掌握藏书情况,科学地进行架位分配等问题,我曾思考过,但远未理清,而这篇文章作了很好的回答。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写点读后感。
这篇佳作是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的结果。借阅部主任是书库调整的灵魂人物。邓友诚先生是该馆借阅部主任,对书库调整工作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既参考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又对本馆的实际进行了周密的调研,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此项工作,多头领导或者领导乏力都是不可取的,后遗症不得而知。
邓先生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但不宜全盘接受。“面对堆积如山的图书,我们先分大类,再分小类,直至分到每个小类在500册左右才开始细排”,“找了一间地面光滑、面积最大的房间(约2000平方米),在地上排序,这样工作人员可坐在小板凳上或蹲着操作;排书时,只需前后推移图书即可,若一排无法完成,可在任一位置将其截断,分成二排或多排排序,从根本上解决了倒架问题……排完一个大类就按类号分类打捆,并编号码放,同时统计各类图书长度。”这样的工作方法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笔者可以想象的是,地上排序其实非常辛苦,坐小板凳或蹲着,看贴近地面的书标会非常累,假如放在阅览桌上(可以拼接多张),就可以坐在椅子上,平视书标,效果也许会更好。关于每册图书的平均厚度数据,因为统计的样本已足够多,大家可以直接参考利用,“A类1.719cm,B类1.538cm……Z类1.583cm。”关于图书的平均年增长率,笔者认为这个数据的计算方法可能会有问题。根据近5年的数据来测算通常是很难形成规律,时下许多高校馆都面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多数馆有临近评估时图书激增,评估之后图书增长缓慢甚至数年零增长的现象。因而预测平均增长率时需要密切结合实际,慎之又慎。
我想给邓先生的文章做些“优化”工作。其一,延伸其应用范围。邓文针对“新建书库”的内容,书库调整的形式非常多,比如我馆这次是拆散新书借阅中心,将图书分配到对应的社科文献中心等,而社科文献中心的书要将部分图书下架到二线书库,在这样的情形下邓文同样有参考价值。有些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甚至可以做点抽样验证,并根据本馆实际进行校正(因为各馆文献收藏,通常是个性化的),可以减少不少工作量。其二,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邓文基本未提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其实书库调整工作必须利用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如果利用好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可以批量调拨的,不要使用单本调拨(单本调拨需要逐本翻书皮,而且容易漏扫,吃力不讨好)。不少统计工作让图书馆集成系统来做,比如某小类有多少书、借出了多少本,考虑到存在图书遗失的情况,可以人工逐本清点辅助。其三,进行必要的修补工作。在密集的搬迁中,会出现不少问题书,比如书标脱落、条码脱落或存在其他损毁。其中书标脱落最常见,而且比例比较大,对于这部分书,尽量及时修补,比如可以采取钢笔手写书标贴好、用铅笔记下其索书号(随后再打印书标贴上)。有较大问题的书可以将其集中起来,另找时间集中处理。其四,采取更科学的图书排架方法,将工作做细做实。邓文书架每节的长度是按0.66米(也就是每节放2/3)计算的。书架有很多规格。假定“书架高度:2200mm,节距长度:1000mm,宽度:450mm,标准层6层,格板厚20mm,每层格板均匀承重80kg”,第1层和第6层的图书尽可能少放点,比如放1/2(0.5米),其他层2/3(0.66米)。可以在书架上做标记,第1层和第6层标记1/2处,其他层标记2/3处(笔者建议书架厂家出厂时就标记上)。
平凡的图书馆工作其实不乏学问。一方面需要加强应用研究,一方面还需要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