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类图书的市场准入制度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李晓 文/图
近年来,中国艺术收藏品的价格正以每年30%以上的涨幅稳步上扬,人们开始把收藏视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之一。据东方玺宏国际拍卖(北京)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的收藏类别超过2000种,除了传统的书画、邮票外,还有瓷器、玉器、家具、徽章、奇石等等。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收藏市场火爆的同时也带动了收藏类图书的热销。记者在西单图书大厦和琉璃厂的中国书店看到,这里的收藏类图书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书架前的读者络绎不绝。图书内容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古钱币、佛造像、古代家具等,几乎所有的收藏门类都有相对应的书籍。中华书局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丛书,目前能看到家具、陶瓷、玉器、杂项四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古玩鉴定丛书”,各分册按照历史纪年分类,分为《新石器时代古玩鉴定》《夏商西周古玩鉴定》《春秋战国古玩鉴定》《秦代古玩鉴定》《汉代古玩鉴定》《隋唐古玩鉴定》《晚唐五代古玩鉴定》《宋代古玩鉴定》等多部分册,每个分册又对该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玩与收藏丛书”之《辨识清代民窑青花盘》《辨识清代民窑青花碗》等分册,目光直指清代民窑,而且把收藏门类直接具体到碗、盘,可谓煞费苦心。
从内容上来看,收藏类图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学术性著作。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著名学者叶喆民所著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不仅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此类图书较适合专家研究和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之用。二,一般鉴赏类图书。此类图书多向读者介绍收藏品的鉴赏与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收藏类图书的专业性淡化了许多,多有精美插图,也迎合了现代人的读图心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紫砂壶把玩与鉴赏》、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的《巴林石鉴赏与投资》均属此类。以《巴林石鉴赏与投资》为例,该书讲述了巴林石的品种分类及不同品种的面貌特征,还有巴林石的品种鉴别、真伪辨识、工艺雕刻、选购收藏、加工保养等。500余幅精美彩图,用铜版纸四色彩印,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受到广大巴林石爱好者的喜爱。三,辨伪类图书。其实在广大的收藏爱好者之中,相当一部分人购买收藏类图书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辨伪知识,好让自己的交易不吃亏,偶尔还能捡个漏儿。因为对一个收藏爱好者来讲,如果身边没有业内的行家为其引路,古玩辨伪类图书便很可能会成为他的入行介绍人。如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玉沁色鉴别》一书,专门介绍了古玉沁色的有关知识,以防止被高仿古玉打了眼。
当然,收藏类的图书远不止以上几种,笔者以上只是简单列举几种加以说明。比如王世襄老先生的《自珍集·王世襄的收藏故事》,既没有偏重学术性,也不过多沾染辨伪方法,只是一位收藏大家的收藏故事。此书虽不在上述三类之列,却是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必选图书之一。再有如“片儿白”的《打眼·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和《打眼2·古玩做局的那些事儿》,确实是在讲故事,也具备很强的文学性,可是令笔者不解的是:三句不离古玩行的这两本书竟然有很多实体店乃至网上书店,赫然将其摆在了文学或者畅销小说的书架上(当然,这不是本文想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故不再赘述)。
收藏类图书有着巨大的市场,不过也有一些藏友反映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收藏类图书质量不高甚至是胡乱拼凑,对读者的误导作用不容小觑。首先,个别收藏类图书是由一般收藏爱好者撰写,由于其学识、资历水平有限,很多表述并不准确,甚至有常识性错误出现。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其次,个别出版社自己暂不具备出版收藏类图书的条件却急功近利,与文化公司合作出书又把关不严,导致图书粗制滥造,甚至出现瓷器辨伪图书中的所谓真品图片是仿品的现象。再有,一些业内的知名专家的作品被大量盗版,以民营小书店、路边书摊上较为多见。这些盗版的收藏类图书印刷质量极差,尤其是插图部分,有的彩图偏色严重,更有甚者彩色直接变成黑白。刚刚入行不久,还在北京报国寺摆摊的小张告诉记者,他就曾经被一部别人送给他的辨伪书误导,收了一件高仿牙雕器物,结果损失近万元。
记得2010年的“张悟本事件”发生后不久,新闻出版总署立即采取了四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市场。笔者想说的是,跟一些假冒伪劣的健康类图书一样,劣质的收藏类图书同样害人不浅。期待收藏类图书市场准入制度的出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