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印教材”另类侵权之惑

(2011-03-29 08:49:53)
标签:

文印店

复印店

宏观经济学

高校

机械工程学

杂谈

分类: 市场·观察
“复印教材”另类侵权之惑

一位学生正在等待“复印”教材

 

本报记者 石海娥

    学生上学不再买教材,而是使用“复印教材”,时下,整本复印教材的做法风靡各高校,网上也随处可见“帮大一新生省钱”、“10种在大学省钱的方法”之类的帖子,其中“复印教材”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有的是一个班里的部分同学进行复印,有的甚至是全班统一用班费购买一套教材,然后再给每位同学复印一套”,“集体复印因为数量大,还可以有所优惠。”文印店的工作人员如是说。“除了普通课程的学习教材,还有考研辅导资料、公务员考试教材也成为复印店主要业务之一”,“有些大部头的书,又贵又厚,老师讲课也不是全部章节都讲,我们都只挑着需要的页数来印,这样更省钱。”像《心理学》《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宏观经济学》《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室内设计》等都是最常被复印的。一本定价28元,168页的《教材精习》,复印也就12元;一本定价为56元,198页的英语书,复印的价格为15元,比起买的来价格上便宜了30%~70%不等。

    “一本400页的《机械工程学》,印完只需要10分钟。”某校外文印店的老板表示,“我们使用的复印机有内置储存功能,能将扫描过的书以编号的形式存在记忆卡中,下次印同一本书就不用再拿原版来了,直接按编号输出就行。”许多文印店还给复印教材设计封面,一元一张,装订了精美封面的复印教材,看上去就像新书一样,为了更具竞争力,有的文印店甚至花大价钱买了“无线胶装”机器,只要把复印好的纸张放进去,一会儿就能装订好,完全不用钉子,装订出来的教材又整齐又美观。甚至,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很多文印店还会根据学生的需求热点进行大致的数量统计,提前进行备货,适时调整,实行“一条龙服务”,以便节约买卖双方时间。

    价格低、速度快、服务好、装订精美且内容一致,这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使用“复印教材”,面对这种局面,有业内人士指出,禁止高校强制统一收取教材费,是“复印教材”泛滥高校的先决条件,同时,大学对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的缺失也是促使这种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对别人的著作不尊重,不能自觉抵制“复印教材”,那么他们对网上抄袭或者整合论文等行为,也会觉得无所谓。不懂版权的重要性,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就不能提高。从这个角度看,“复印教材”现象的泛滥,最大的受害者是大学生,伤害的是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出于学习科研的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采取持书部分复印,研究学习之用,是一种合理使用行为,从法律界定分析,不构成侵权。但全本复印明显超出了少部分的范围,复印实质是盗版,如果是复印店、班级等组织学生大量地、整本地复印,或者复印店因为学生需求量大,特意复印出相关教材销售盈利,那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众多高校的学生在这种状况之下仍对“复印教材”乐此不疲呢?在价格低、速度快、服务好、装订精美且内容一致这些表象之下,大学生们不愿意购买教材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大学生们也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理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

    一是学校提供的教材价格太高,而且大学老师上课喜欢脱离课本自由发挥,教材的用处不大,因此导致很多教材的使用率偏低,买了也是浪费。“去年7本专业课书,结果5门课老师都按讲义讲课,几乎都没用到书。”某高校的大二学生说。

    二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且同一门课程有数不清的教材版本。不少基础课、核心课都有上百种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以《会计学》教材为例,即使是按“题名”匹配的方式检索该教材,也能搜索出好几百条书名,若在书名后加上“概论”、“导论”等字样搜索,结果更为可观,这让学生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些无所适从。

    的确,纵观近几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中,粗制滥造、低水平抄袭的“山寨教材”屡见不鲜。有专家坦言,近年来教材似乎成了人人都可试水的领域,看似可选择的教材多了,实际上,大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编写。其实,高校教材之所以如此泛滥,无非“名利”两字而已。

    有统计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纸张涨价、发行成本增加等理由之下,教材价格持续上涨。最为关键的是,在图书市场化的今天,只有教材稳赚不赔,自然受出版社、发行商以及作者的欢迎。“求名”也是教材编写高温不降的原因之一,因为编写教材在很多高校里都计入学术成果,部分教师视为一种“晋升”捷径。“论文写不来,就去编教材”,“反正教材都是讲基本原理。你抄、我抄、大家抄,抄到最后,分不清谁是谁的。”

    “复印教材”这样的另类侵权,我们当然无权判定谁是谁非,但我们的高校教材也许真的到了挤去水分、调整价格的时候了。否则,我们的高校教材出版方总不能和文印店联手进行教材的销售吧?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是不是就太具讽刺意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