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书库
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身是安徽省立图书馆。在90多年的办馆历程中,安徽省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其中古籍线装书近35万册,善本3121种,30700余册。馆藏文献中时代最早的古籍为元代《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较为珍贵的有元刻本《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明万历七年刻本《四书人物考》等,并有相当数量的明中前期刻本。在徽州文献收藏方面,安徽省图书馆更是多加留意,悉心访求,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藏书系列。此外,对明清时期形成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徽学及皖籍先贤著作的收藏,也颇成体系。本文即撷取馆藏徽州刻书和皖人手稿中的精品,介绍给世人。
一、徽州刻书精品
早在南宋时期,徽州地区就出现了很多家刻名版,从元至明初,徽州已成为地方区域性刻书中心。明代隆庆、万历以后,随着大批亦贾亦儒式的“徽商”介入出版界,使文人辈出的徽州地区“村墟刻镂”,产生了大量刻书精品。其内容包罗万象,并形成了刻工精、校雠细、插图美的徽派刻书特色,从而享誉读者,彪炳出版史册,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保持了近3个世纪的全国出版中心和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的地位。我馆收藏的《易学象数举隅》和《新安名族志》即为徽州刻书中的精品。
《易学象数举隅》为研究象数之书,选取从《周易》至邵雍《皇极经世》诸书,列图于前,而系说于后。其中《先天衍数》出于汪敬发明,为后人研究易学提供了宝贵资料。本书为汪敬曾孙汪奎所刻,国内仅存一部,校勘精审,刊刻精良,字画严整不苟,朱笔圈点灿然,实为明中期徽州刻书之精品。
《新安名族志》则源于元代陈栎所编《新安大族志》,由明代汪孟沚等人用十年时间辑补,从近800种徽州家谱或宗谱中采录资料,相对于一家一姓的谱牒,其涉及面更为广泛。该书记录了徽州各宗族的迁入和繁衍,还描述了徽州各宗族迁入徽州后的繁衍和发展情况,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重要的史料。此书版式疏朗,刻印精良,可称徽刻中之佳椠。
二、皖籍先贤稿本
稿本系著者亲笔缮改的最原始文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幸存于世的手稿已十分稀有,历来备受藏家重视。其中名人手稿更是难得一见,兼具学术、文献、艺术和文物等多方面价值,大都成为收藏单位的镇馆之宝。我馆收藏有稿本抄本1500余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皖籍名人手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莹的《康卫纪行》及晚清名将聂士成的《东輶纪程》。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为姚鼐侄孙,是桐城古文八大家之一。姚氏不仅是文学家,也是颇为干练的人才,在为官期间,留心中外情事,勤于调查,积极思考,倡导向西方学习,并领导了保卫台湾的斗争,是一位难得的有思想的封建官吏。《康卫纪行》十二卷,五册,清道光十二年稿本,半页十行,字数不等,白口毛装,开本高25.3厘米,宽15.8厘米,是姚莹两次奉使乍雅和察木多处理当地呼图克图(清政府授予喇嘛教大活佛的封号)之间权力纠纷中沿途的见闻实录。该书记述了当时西域宗教源流,风土形势,道路交通状况,并收录作者的相关杂撰、诗文等,为后人了解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西藏地区,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史料,是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作。
聂士成(1836-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人。晚清名将,因抵抗八国联军而战死于天津八里台。《东輶纪程》二卷,清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年稿本,半页12行,行25字,白口毛装,开本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册。此书系作者于1893年10月至1894年5月奉命考察东北三省边境地区的实地调查报告。全书共四卷,约十万余字,记载了每日行程、沿途见闻、风土人情、物产贸易等,并特别注重军事地理的勘测。在《图表》中,作者还亲手绘制了32幅要塞地图及各地区交通里程表,并加以说明。此书对东北地区作了全面科学的考察记录,不仅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军事地理手册,也是研究当时东北边防和地方史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翟氏泥活字印本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宋朝庆历间徽州人毕昇发明,早于欧洲约400年。宋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述了毕昇胶泥活字的制作工艺及摆版印刷的全过程。但遗憾的是,至清代中期以前,泥活字印刷品实物世间无存。清道光年间,苏州人李瑶和安徽人翟金生各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始出现泥活字印刷实物。二人中又以翟氏成就最高。
翟金生(1774-1857),字西园,号文虎,安徽泾县水东乡人,擅画,长于诗文,一生以设馆授业为生。教书之余,翟氏不顾“家徒四壁空悬磬”,率其后人及门生“抟土造煅”,竭30年之功,制成泥活字10万余枚,先后排印了自撰诗文集《泥版试印初編》和《泥版试印续編》,还为族弟翟廷珍排印了《修业堂集》等书。
其中《泥版试印初編》11卷,清道光二十四年排印,是翟氏排印的首个泥活字本。是书半叶八行,行18字,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所印叶面字画精匀,纸墨洁净,达到了很高的印刷水平。
道光二十七年,翟氏又为友人黄爵滋排印了《仙屏书屋初集诗录》十六卷,《诗后录》两卷,该书5册,半叶九行,行21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因所用泥字较小,世称“小泥字”。
在咸丰七年(1857)翟氏83岁高龄之际,又命裔孙翟家祥用活字排印了《泾川水东翟氏宗谱》。是书为泥聚珍版本重印本,单黑鱼尾,版框高25.3厘米,宽15厘米,书后有“咸丰七年十六世孙金生题识”字样。
翟氏所造泥活字及所印之书,用实例证明了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捍卫了中国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的历史地位,在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翟氏所印的五种泥活字本存世极少,我馆就藏有其中三种(《泥版试印初編》《仙屏书屋初集》《泾川水东翟氏宗谱》),且保存完好,同时被列为国家珍贵善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