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逸
这是绍兴寿家老屋里的三余斋,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塾师,也是鲁迅的老师,鲁迅称之“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那块匾旧时就有,但与房内的其他设施一样,应该是据旧貌添置复原的。
旧时书斋之取名,极有讲究,既要典出雅致,又要体现主人之志趣抱负,最得春秋微言大义之精髓。若鲁迅少时读书之“三味书屋”即出自宋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之典。这是把诗文典籍比作了各种佳肴美味,传递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澹泊明志的人生观。“三余”之义取自三国时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其直解为:冬天是一年中的闲余,夜晚是一天中的闲余,阴雨天相比于晴天的劳作繁忙又是难得之闲余。有志的人啊,当抓紧时间忙里偷闲努力读书,将那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进取中去。明人张潮袭其意而用之,提出了注重夏日读书的见解:“古人以冬为三余,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睡者,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洵不诬也。”
吾国之读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惜时惜阴又是其中的重要构成,且历来众说纷纭,各有主张。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之类,是说少年阶段读书在人生中的基础性作用。所谓“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之类是看重起始的作用。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年中开始的春天,一天中开始的清晨,你若是读书用功有得,那么,你就成了时间的主人。你必将累积渐进,有所获益。
“此生有味在三余”,这是苏东坡的读书体验。对于身陷闹市喧嚣的我们,只要你愿意,何尝没有这样那样的“三余”来读书舒解日渐浮躁的性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