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书店,家教类图书都备受青睐
□本报记者 白玉静
家教类图书,一度热火朝天,购销两旺。该类图书的“始作俑者”《哈佛女孩刘亦婷》多次再版,而去年的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是长时间占据畅销榜。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令家教图书在市场上持续上扬。而对于“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来说,2011年绝对是值得关注的一年,因为春节刚过完,中国家教图书市场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开战了。以至于有人预言:2011年将是中国图书家教年!
在这场从春节开始打响的家教类图书热销战中,有两本图书表现特别突出。其一是耶鲁大学亚裔教授蔡美儿的新书《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从《时代周刊》到国内各大媒体,掀起了媒体报道飓风。另一种则是同样在美国当妈妈的亚裔母亲陈庆惠所著的《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该系列图书分为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美术和英语5本,春节前便已登陆各大书城排行榜,至今仍位于当当网畅销榜前列。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虎妈”蔡美儿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两个女儿。在《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虎妈”蔡美儿所谓的“中国式妈妈”严苛教育法,一如各种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吸引了不少中国家长的视线,或褒或贬,评价不一正是这本书热销的原因。
而“儿子18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10岁考入大学”这句醒目的宣传语,却让更多家长对陈庆惠的“妈妈学校式”教育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样是一位定居在美国的亚裔妈妈,陈庆惠究竟是如何成功教育出了一对子女?相比“虎妈”式的严厉家教,“妈妈学校”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家教秘籍?这也让这部作品备受关注。此外,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更是给家长们呈现了另外一种教育模式。
从最近几年家教图书的持续热销不难看出,中国的新生代家长急需个性化的家教方法的指导。而中国家长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家教出版物,选择起来也很迷茫。自从“哈佛女孩”、“好妈妈”类图书走红市场之后,很多有“跟风”之嫌的图书就蜂拥而至;比如:《好妈妈胜过好医生》《好妈妈决定女儿的一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好父母就是好老师》以及《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培养了不起的女孩》等等。这类图书往往以包装取胜,但在内容上则趋向于“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现象给人们选择和阅读相关图书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尽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有很多打动人心之处,“好爸爸”家教“革命”也让人耳目一新,但家教类图书中所讲述的教育方法并非全是金玉良言,或完全适合任何一个孩子的情况。“好妈妈”尹建莉的教育方法只是她个人的经验总结,而“好爸爸”家教“革命”的思维来自韩国,其文化背景与文化教育特点与中国有所不同。所以说,畅销的书未必就是最好的、最有启发的图书。
在家教类图书市场上,引进版图书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像中国妇女出版社推出的《哈佛教子枕边书》,商务印书馆的《开明父母大学堂》,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等,都是近几年市场反映比较不错的品种。虽然有文化、地域和家庭环境的差异,但是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很高,许多大城市里的家长也很愿意接受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例如平等教育、民主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健全人格等方面也受到一些家长的重视。不过,出版社在做引进版书时还是要小心筛选,对书的内容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要重视翻译质量。有些出版社也开始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自立、自主、自信。因此,在进行家教类图书的选题开发时,也比之前成熟了很多。
而更多的家长也开始改变观念。因为家教,归根结底是人性化的教育。家庭不应该成为集中营式的学校延续,孩子也不该从一个牢笼进入另一牢笼。中国的学校教育最大的缺失是个性化教育,唯一能够做到个性化教育的,是每个孩子的家庭,每个孩子的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的妈妈,而非把个人意志和虚荣心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妈妈。真正成功的家教,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习惯和选择人生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