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遐想(4)
(2010-11-16 10:41:02)
标签:
郝明义
西藏
陈渠珍
三味书屋
邯郸书目
文化
|
分类:
图林·漫步
|
□冯磊
读书与吃
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越读者》的书。作者郝明义,是一位饱学之士。郝明义说,读书和吃饭一样,既要吃主食,也要有副食,既要吃馒头,还要“甜点”和“蔬果”。这,当然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
鲁迅先生少年时代读书,是在寿镜吾老先生的“三味书屋”里。何来“三味”?宋代李淑在《邯郸书目》中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然而又有人称,所谓“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无论哪种解释,都告诉我们:阅读,是让内心沉静下来的最好方式。阅读的乐趣,不亚于美食的乐趣。
郝明义还认为,“书籍的阅读也只是历史的产物”。我想,这就大有深意了。
静静的夜晚,当我们捧起一本书,“思接千载”,真的可曾意识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我们自己也是在创造历史,甚至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我觉得,这样来审视读书,未免过于沉重。只要有乐趣在,谈什么功名利禄、收获多少?
读书如饮食,孔子当年喜欢音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今天我们读书,能否至少做到专心致志?
“三更有梦书当枕”,当然也是一种大境界。
见异
陈渠珍,凤凰人。对于今天的国人而言,知之者恐怕很少。但是,如果提到陈的书童沈从文,则会引来“呀”声一片。在历史上,陈曾号称“湘西王”,与民国初期的总理熊希龄和文学家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
提到陈,并不是想回顾他那威名赫赫的往日岁月。这里,想提他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艽野尘梦》。
1907
年,陈渠珍投奔清末川边大臣赵尔丰,入藏平叛。在西藏期间,娶了一名西藏女子,名字叫西原。两人在西藏度过了一段相对美好的时光。辛亥革命后,西藏大乱,身处高原的陈渠珍与部下约定一起回故土。他们选择从藏北绕道返回故乡,期间九死一生。在过了7个月茹毛饮血的生活之后,这批人终于到达了安全的地方。只不过,出发时这支队伍有150多人,现在就剩下7个人了。
这本奇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西藏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其中有一段关于麝香的描写,让人感到惊异。陈写道:当地的獐子都有三四尺长,春夏之间,侧卧于山中,肚脐眼张开很是腥臭。蚂蚁、虫子都来赴会,结果肚皮一合,虫子就都被吸了进去。往复几次,肚脐眼里塞满了蚂蚁和虫子,不久便变成了麝香。其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蛇头麝”。据说,蛇闻到獐子肚脐的腥臭,也来凑热闹,结果獐子把蛇头骤然咬掉,然后蛇身腐脱。而头被含于肚脐眼中,逐渐成了一两重的“蛇头麝”。
读到这里,内心深处顿时涌起了新奇的感觉。对于高原的向往,对于原始朴素生活的心仪,可想而知也。这种乐趣,是那些厌恶读书的人所能够轻易得到的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