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鲁直
图书盗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即便不有意关注,业界关于“打非”的新闻也会不时挤进你的视野:
2010年上半年,全国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300多万册(件);
全国迎亚运打非专项行动中,将一批物流企业列入“黑名单”;
北京启动扫黄打非“护城河”工程;
在于北京长城举行的“保护知识产权公益宣传活动”中,游客们纷纷在写着“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百米长卷上签名;
年初因受盗版卖家所累,淘宝网开始强制书店上传许可证,无证卖书将被取缔……
各地打非的成绩和力度有目共睹,除了这些纸面上的成绩,笔者也亲身感觉到原来下班路上随处可见的肆无忌惮兜售盗版书的小贩是少了许多。记得今年4月公布的《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购书者通过街头书摊购买图书的比例高达35.8%,是新华书店的一半。这些小书贩以前是想不碰到都不行,现在,是必须去“主动找”才能发现。这么说来,盗版图书似已离绝迹不远了,更似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但并非如此,比如这几日,几条负面消息又不识趣地挤进了眼帘:
日前,李敖之子李戡的新书《李戡戡乱记》的简体字版还未出版就在内地遭遇盗版,比正版出得还快;
《齐鲁晚报》9月29日报道,山东发现20家书店售卖盗版书,济南的两家已被起诉立案;
……
当然这都来自于媒体,很多读者也是以置身事外的悠闲姿态读它的,就像一些凶杀案件永远发生在离百姓很远的外星球上一样。但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笔者以亲身经历感受到对盗版绝不可掉以轻心,它的猖獗是不变的,变的只是面目和渠道。
镜头一:在笔者下班路上的一个黄金地段的临街铺面最近换了主人,新的老板娘开了一家装修雅致的小书店,里面的新书琳琅满目,橱窗上更排列出一个月内流行的畅销书,花花绿绿精美夺人,不少放学的学生和下班的白领在里面驻足。笔者作为“文化人”,自然也被吸引进去,翻书的愉悦多少冲淡了路上的枯燥。但这个小书店有一点诡异处引人好奇,即它的促销标识是这样写的:“5元区”“10元区”……笔者随手拿起“10元区”内郭敬明的一本小说,书后的定价是20多元,书是崭新的,还罩着塑料膜。笔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由怀着“敌意”般仔细审视书的细枝末节,但根本看不出什么来(或者判断模糊)。“5元区”没必要看了,我又环视一番这个精品书屋,不禁大摇其头。笔者心里很清楚这个位置的铺面月租金不菲,又想到如今有多少民营书店被房租摧垮,因此断定:这家书店在卖盗版书。
走出书店一路疑惑,觉得对“盗版书”的概念真应该及时更新了。现在的盗版书已不是那种封面一看就大失品位、内文错别字随处可见、印刷歪歪扭扭的劣质图书了,它也在讲“精品工程”。就像真假人民币,没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不敢说能百分百辨伪的。又像文物收藏,去伪存真已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小书店的经历让笔者确信一点,今后对正版与盗版图书的辨伪意识必须上升到质的高度。而在另外一家书店的经历,则让笔者更坚定了这个看法。
镜头二:在北京新南站冠绝京城的精美候车大厅内,一家家时尚小店一字排开,美食、咖啡、礼品……其品位之高令人感到似置身于王府井大街。当然,这里也有书店。在送站等候的间隙,笔者进入一家装修华美的书店消磨时间。该书店自然比镜头一中的小书店又高出一个档次,没有庸俗地打出露骨的促销标识。笔者注意到展台上有一摞码放漂亮的麦家新出的《风语》,便拿起一本随手翻阅。翻阅中感觉有些异样,对盗版敏感的我下意识地又拿起一本翻看,这下看出了印刷上的细微区别。已经可以断定,这个设在南站候车厅如此大雅之堂的时尚书店在卖盗版书!其方法是:正版书与盗版书混搭在一起卖。
进一步观察还发现:在一摞10本的《风语》中,只有最上面的两部是正版,其余8部都是盗版。而盗版似乎更“敬业”,它有些地方比正版印刷得还卖力。比如:正版图书的封面相对朴素大方,而盗版书却把封面上的一些花纹有意作了凸印,手感很好,但这个噱头搞得很庸俗;正版书的插页是黑白的(现流行以黑白为美),盗版书的插页却是彩色的。不过,正版书的封底贴有防伪标识,盗版书却没有,这是其致命“疏忽”。更致命的“疏忽”是内在印刷,把正版和盗版书摊开对比细看,区别就得以显现,包括墨色深浅、印刷整齐程度、是否有透印等。忘了是哪个文物专家说的,学习辨伪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真的与假的放在一起看,看多了自能练出好眼力,诚哉斯言。在镜头一中笔者之所以没看出门道,大概与此有关吧。
我是不大相信这家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民营书店会有意卖盗版书,而且是在北京南站。我必须把它想象成是受了图书批销商的骗,因为书商把正版和盗版书混搭销售给终端书店的事屡有耳闻,且书店缺乏火眼金睛,对盗版书的“高品位”也无心理准备。而相反,镜头一中的精品书店,我认为它是在有意卖盗版书。
镜头三:在北京某中档超市门前,笔者被不远处的争吵声所吸引。原来,是一个推着三轮车卖书(无疑是盗版书)的小贩与“客户”为价格争了起来。只见一位教师模样的人拿起上下两册的《×××史》,硬生生把钱塞给对方拔腿便走,口中还不忿地说道:“买了你几次的老主顾了,还不依不饶!”小贩摇头,一脸的无奈。笔者观此一幕落下,竟感叹了足有一分钟,因为在记忆里,这种土法卖书者一年比一年见少了(起码在北京),让我赶上一幕好戏真算“幸运”。然而,这能表明盗版书也一年少似一年吗?未必。我注意到小贩所卖盗版书就其印刷质量而言,还是“未升级版”呢,未免有些落伍。
现在盗版图书也讲品位了,就像文物仿品一年比一年能乱真一样,盗版书的质量也在“与时俱进”。街头流动书摊在京城主要街道已成明日黄花,相信在京城以外也逐渐会如此。但与之相对照的是,盗版书在渐登大雅之堂,就像盗版艺术品近年来也不时出现于拍卖会。不客气地说,昔日买盗版者若只是功利性地图一时的阅读痛快,现在买回的盗版书则足以有收藏于书架的“品位”了。而今后,想象有朝一日若在图书馆也看到这类盗版书,我是不会感到奇怪的。
记得在豆瓣上曾看到过一个贴子,一位读者津津乐道于近日买到的盗版《长尾理论》,对其印刷质量之高、价格之便宜“兴奋得只想感激”。笔者看后不知该说什么,给了两个字的留言:“无语”。看来,对这种“高品位”的盗版书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有关部门要将之及时扼杀(当然这很难),免得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甚至有学识的读书人把看盗版书当成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