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站读帝”说开去
(2010-09-29 08:25:32)
标签:
丹·布朗失落的秘符西单图书大厦藏地密码8书店文化 |
□绍之
阅读是讲究姿势的,就拿读纸质书来说,近来就冒出一个很热的名词:“站读帝”。话说一个叫“望不到爱情”的网友7月22日在新浪微薄中写道:“哈,看了一下午,总算在新华书店把《藏地密码8》看完了,脚都站痛了,结果还是没有写完啊,又要等待了……”这一番感叹竟激起了连锁反应,一时间网友“望不到爱情”被封为“站读帝”。“帝”这个字也是被用惯了,从章鱼帝、站读帝到借鉴帝(郭敬明)。笔者看到这则“册封站读帝”的新闻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别的,而是:“站读帝”应该是我啊,没想到被别人抢了先。
对“站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加之。有说“站读帝”太狠让书店吐血的,有说站读是看得起你(书)说明你的价值所在的,有说“站读帝”是为《藏地密码8》作了免费广告的,有说偷书都不算偷何况是站读了的,有说书店不搁凳子是对读者权利的不尊重的,更有被“站读帝”的阅读精神感动得涕泪横流的。我倒觉得:一,“站读帝”的出现有其客观背景,书价高、快餐阅读盛行等因素皆不可忽视。二,图书卖场的超市化发展,要面对很多需提前作好心理准备的情况,站读就是其中之一。没这个心理承受力,干脆将图书卖场关张。三,只要遵守站读的规矩(不成文),则站读本无对错可言,站读者至少给你增加了人气不是吗?这站读的不成文规矩就是:爱护图书,小心翻看,看后认真复原放回本处;看时不影响他人选购,不影响卖场秩序;尽量找书架上偏旧(被别的站读者过手)的书翻看。
我觉得,开放式的书店卖场应事先作好每种图书都会有一两本被当成图书馆资料的准备,这也是客观实际。就像卖瓜子和卖葡萄的小贩要留给顾客“试吃”的余地,当然阅读与之不一样因为可以从头吃到尾不付钱,但试问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吗?没有。做任何事都要面对现实,想想自己“能”做的是什么。书店面对“站读帝”,“能”做的只有容许这种无法扑灭的现象存在,并作好引导,就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可以站在理与礼的立场上告诫读者要爱护书,聪明的书店卖场甚至应该为读者适当准备长凳。反观笔者常去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记得若干年前围绕四壁还设有几张长凳,但两三年前就已撤得无影无踪。长凳一是可以让站读者坐读,二是能让逛累的老幼病残孕有个休息的地方,这都是对读者表示的关心和尊重。现在可好,长凳撤光,导致生出七歪八倒的一帮“坐读帝”。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读者敬一寸,读者也会还一分。中国的读者大多是有素质的,不要逼他们钻理与规章的空子,到时候对立的姿态越摆越明,书店也不愿意看到吧。
我看那位“望不到爱情”老兄(从其体力和对爱情的渴望来看可判断为男性)在站读领域还不具备笑傲江湖的“帝”号,因为笔者第一个不服。笔者的站读生涯也断断续续持续有10年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就是练站桩功之主要所在。我曾经在这里用一天时间站读完丹·布朗的新作《失落的秘符》,用两天时间站读完汤姆·克兰西的《虎牙》,用一下午时间站读完张帆所著《中国古代简史》的四分之一(后来实在爱不释手,便买了回去,至今翻了3遍)。呵呵,这么眉飞色舞地谈站读,希望书店的朋友看了不要嫌庸俗。站读既然已是定了型的社会现象,谈之无妨吧。就如同张艺谋每部片子出来都会成为“鉴赏家”们挑拣的对象,他们为什么不找别人?说明对张艺谋还是看重的。我对新华书店也是有感情的,每遇空虚无聊、两口子冷战、精神营养缺乏之时,首先会想到新华书店,而不是图书更新总慢半拍的图书馆。畅游书海,花花绿绿的各色封面宛如各种游鱼,使心情立刻感到不一般的“安”。而之所以站读,也是有原因和背景的。
笔者有个比较理性的习惯:书非值得读3遍以上者不买。试问像《失落的秘符》这类悬疑小说,一气呵成地看完,除了几个小时忘我的身心体验并最终满足了揭秘的快感外,还能剩下什么?其中极有限的宗教、历史知识在读第一遍时会小小充实一下大脑,即便今后忘却,我也可以“百度”啊。看这类悬疑小说,一旦释疑,就一锤子定音了,不会再考虑看第二遍。即便会让其掉价,我也想把世界性的畅销小说《失落的秘符》归入“快餐阅读”一类。既然是快餐,享用它就该在吃快餐的环境里,而不带进家门。带进家门的书是要细读的,甚至要研究的,是要把它当成家庭又添入的一个成员的——快餐读物能有这么长的“保质期”吗?笔者当初看《失落的秘符》的欲望很强烈,主要目的是用丹·布朗无人可比的悬疑设置短暂刺激一下发闷的生活。站读了一天,目的达到了。试问,其“药效”还会在下一次重显吗?显然不。此外,若考虑把《失落的秘符》买回家仅花几个小时读完就近乎永久性地收藏在书架上,对我也不合适。若总这样的话,我的书架会承受不了这么多的鸡肋(味已尽而弃之浪费)。当然,借给亲戚朋友看也是一途,但我不会为此目的而花钱收藏一本书。我会向他们推荐一些快餐书,并建议他们去图书馆借阅——不鼓励他们站读,因为这需要一定的功力。
我的站读经验是:一,要把书端到近乎平视的角度,以免落下颈椎病的根儿。二,再好的书,看最多一个小时后也要放下,四处转转活动活动,调剂一下,只因好书也怕垃圾读法。三,兜里装一点饼干之类,饿了随时充饥,补充体力。四,腿(尤其是膝盖)酸麻时,尽量挺住,别放过这个锻炼腿部力量的好机会,况且迷人的情节还会分散酸痛的不适感。五,实在累时别坐在地上,可以用缓步逛的方法减消累感,之后要换一个位置看。坐在地上的话容易“泄气”,不利于站桩对耐性的养成。六,站读是获取精神愉悦、锻炼下肢、减肥的一石三鸟的读书方法,别轻易退缩,关键是保持匀速呼吸而不紊乱,久之神功即成。
估计写到此,从事书店工作的读者朋友会骂我了。没办法,我是在写一个现实问题。既然站读已成趋势,与大伙分享一下心得感受有什么错吗?其实最理想的读书方式还是借阅。在不久前结束的BIBF上,笔者了解到印度(主宾国)因民众的图书购买力低,因此70%的出版物是由各种图书馆购买的,我觉得这挺理想(在图书馆发达的前提下)。书非借不能读也,而买书的不理性因素在国内想必又是惊人的,因此借阅真是最理想的读书方式。就像一位学者所说,这是一种可以无成本复制的快乐。如果今后图书馆发达了,图书更新快、复本量够,“站读帝”自会越来越少。至于书店的前景么,我就管不着了。世上可看之书无数,可买之书有几?碰上像我这样的人,书店只能怪自己命不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