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分级阅读切忌功利化
(2010-09-06 08:28:30)
标签:
儿童阅读少年儿童儿童文学研究王泉根中国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特约评论员 苗得水
第17届BIBF前夕,“第2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办,该研讨会由接力出版社、接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民阅读促进中心协办。用会议策划人、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的话说,本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寻找中国本土儿童分级阅读的理论支点。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所长、教授董奇,著名作家曹文轩、金波,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秘书长孙学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林,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当当网童书频道主管王悦,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深圳后海小学校长袁晓峰等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认为,分级阅读作为源于发达国家的一项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少年儿童阅读模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提高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阅读多元的时代,分级阅读作为一种时代的需要、公众的需求,对于当下的中国阅读现状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儿童的分级阅读在欧美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欧美的分级阅读标准是根据英语的特性来研究和制订的,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巨大差别,在儿童分级阅读方面自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如果研讨中国的儿童分级阅读标准,就需要在参考欧美儿童分级阅读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基础上,首先找到中国本土儿童分级阅读的理论依据和支点,以此为抓手进行儿童分级阅读理论和标准的研究。
结合国外已经研究了上百年的分级阅读,针对我国的现状,会议策划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教授认为,当前分级阅读应当“大声说出”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服务大多数”原则。
分级阅读是面向全社会、面向学校、面向家庭的一种旨在探讨与指导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的公益性行为,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因而它是针对大多数、服务大多数的。具体来说,分级阅读调研取样、阅读指导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是普通孩子,而不是极少数智慧早熟、3岁就会写诗的神童。分级阅读的指导意义与实践意义正在于为最广大的少年儿童服务,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第二:“群体性差异”原则。
无论是从大脑发育、心理发展、语言认知等角度考察,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是:年龄越小,群体性之间的阅读差异就越大,如0岁与2-3岁,3-4岁与7-8岁的孩子,都有极大差异,因而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教材与教法是不同的。随着身心增长,大脑发育完善,年龄越大,群体性之间的阅读差异就越小。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再有阅读上的群体性差异,而只有个人兴趣与能力之间的差异。所以,分级阅读与成年人无关,成年人之间不存在20岁与30岁、40岁与60岁之间的群体性分级阅读问题。
因此,分级阅读锁定的研究对象与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尤其是低幼年龄段的孩子,分级的重点对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与小学生。于是,这才有了图图图——图图文——文文图——文文文的文图差异,这才有了图画书——桥梁书——文字书的文本区别,这才有了将广义的儿童文学分区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做法。
第三:“量身定做”的原则。
所谓“量身定做”,其本质就是“因材施教”,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不同的孩子给他(她)看不同的书。在教育与教学上,“一刀切”最容易,而“因材施教”最难。
第四:“儿童本位”原则。
分级阅读的定位与目标十分明确: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从现实的儿童实际出发,为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而不是为成年人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拜金主义服务的另一种“商机”。分级阅读的旗帜上大写着“儿童本位”的理念。“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分级阅读的黄金定律。
现在有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值得警惕:为儿童作分级读物不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因为那会很累、很难,投入很大),而是找几个所谓“名家”来选编。这些“名家”俨然成了儿童文学审美家、裁判员,似乎他们最懂审美、最懂艺术,只有经过他们“钦定”的作品才有文学性、审美性,而千百万少年儿童的实际阅读心理、审美兴趣,当今社会的文化需求、文化责任,则可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实际上这是一种“伪贵族”心理,因而由这种心理选编、炮制出来的所谓“分级读物”,其真正用意是看中“商机”而不是民族的下一代。
由于分级阅读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因而现在出现了一种颇可玩味的现象:某些精明的出版商瞄准
“商机”,争抢出版分级读物,且动辄就是数十种。但他们做的所谓“分级”图书,并不是从科学研究儿童的阅读特点出发,量身定做真正适合儿童的读物,而是将已有的图书(中国的、外国的)加盖上一个“分级阅读”的标签,甚至“拉郎配”,然后经过包装、广告,到处加以推销。这就如同厂家将已经做好的茶杯、茶壶,拿到市场上去游说推销,说“这是最适合你的,赶快买吧”。实际上,真正的“分级阅读”与此不同,不是先做产品后推销,而且先作调研再做产品,即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大脑发育、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进行调研、探究、取样,然后才去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这就是“量身定做”的原则。当然,已有的图书也可以做成分级读物,但必须经过相关专家的调研、论证、选择,所以真正的分级阅读有很大难度,需要调动与整合有关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语言、儿童美术、儿童出版、儿童传媒、儿童文化、儿童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资源与人才,然后才去为孩子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而现在某些出版商将已有的东西拿来贴上一个“分级阅读”的标签,然后到处推销的做法,不但是对儿童和家长的不负责,而且也直接损害了“分级阅读”的声誉。
总之,建立在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生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儿童文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上的分级阅读理论依据,不仅能够打开儿童分级阅读领域中的一系列核心问题,揭示儿童阅读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还有利于科学选书,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多层面推动儿童阅读教育,为关心我国儿童阅读的各界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